从日美贸易摩擦看今天的中美贸易,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可是我已不在
发表于 2024-4-26 15:53:05
165
0
0
四十多年前,我们迎来了市场经济,打开国门吸引外资,也就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美国和日本打起了贸易战。
从一开始的扶持日本经济,再到日本逐渐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摩擦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复兴,并实现了奇迹般的腾飞,作为一个资源高度匮乏的岛国,日本采取的发展战略就是“贸易立国”。
日本从海外进口大量原材料,加工成成品后再向海外大量出口,并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也赚取了大量的美元,当时的“日本制造”和“中国制造”一样,都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这些产品犹如疾风暴雨一般涌向他国市场,并源源不断为日本赚回了巨额的贸易顺差。
当时的日本,远超今时的我们。
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日本不仅从一片废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在人均GDP上,更是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那时的日本不仅仅认为自己是亚洲领导者,同样还有许多日本人认为,美国能够教会日本的已经不多了,是时候让日本领导全球了。
日本的民族自豪感,和日本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息息相关,那是一个和今天我们认知上的日本完全不同的两种,今天的日本更多的是大前研一书里“低欲望社会下的一代”,那么反差是从何时出现的?
日本经济的崛起,当然受益于美国的扶持,美国的资金援助给日本经济的起死回生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不仅如此,为了扶持日本,美国也向日本开放了巨大的国内市场,使日本的产品销路有了保障,而日本的贸易顺差也主要来自对美出口贸易。
这一点,和我们也极其相似。
在日美贸易战之后,我们逐渐取代日本成为新的对美供应国,且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自然也输出了天量的贸易顺差。
随着日本对美贸易顺差的一再扩大,且日本人均GDP慢慢超越美国,美国自身也开始采取了防守甚至是反击,今天我们看广场协议看到的是货币,事实上背后还牵扯着贸易保护,甚至是对公平的认知。
历史何曾相似?
在80年代的美日贸易摩擦中,美国也要求日本改变以低成本产品冲击美国市场的“不公平”贸易做法,日本的反击也同样有力,认为这是自由贸易的原则,是公平市场下的自由竞争,而非美国认为的“不公平”。
贸易摩擦从纺织品产业开始,然后向钢铁、汽车、电器、半导体等产业一步步升级,这也导致日本的产业竞争力由低端逐步向高端转型。
1965年,日美贸易收支发生逆转,第一次出现了日本顺差、美国逆差结构。随后,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持续增加且进一步扩大,到了1987年这个数字高达521亿美元,日本对美国市场的高度依赖,是日美贸易摩擦的一个间接原因。
1950年,日本对美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的21.9%,到了1985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37.1%。
离不开美国,却又不得不和美国做生意,这是日本当时面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这也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困境。
尽管随着美国的供应链多样化和去风险,中美贸易已经有所减少,我国也逐渐被墨西哥和加拿大取代,已经连续几年不是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但中美贸易每年依然高达数千亿美元。
以2022年为例,我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总额达到了5800亿美元,尽管和巅峰时期的七八千亿美元相比有所下滑,但交易量依然处于相对峰值。
日美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是进出口不平衡,中美其实也是一样。
当然,贸易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形式,在全球贸易格局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体的崛起,往往意味着另一个经济体的相对损失。
1991年初,美国的一份《美国舆论与1991年美国外交政策》的报告,就把日本的经济实力作为对美国的首要威胁。
而在这之前,美国的贸易保护大棒早已经挥舞起来;1985年3月,美国参议院以92票对0票通过了一项决议案,要求美国总统在日本拒绝进口更多美国商品时采取报复措施,同年4月,美国众议院也通过了一项类似的决议案。
上个世纪的日美贸易摩擦,也充满着戏剧性,日本几乎是一面倒的处于相当被动的地步。
美国先是经过反倾销调查指出日本对美出口存在“不公平”贸易做法,随后双方在谈判中,美国向日本提出限制对美出口、扩大进口、降低关税、提高市场透明度等要求。
日本和美国经过多轮谈判,每一轮贸易摩擦的结局往往都是,日本接受了美国的大部分要求。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美国是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今天很多人说美元收割世界;但当美国成为最大贸易逆差国的时候,当时的日本就相当于薅美国的羊毛。
除此之外,贸易战中美国的最大优势就是消费能力,当时的日本和我们一样,从贸易上来看,美国离得开日本,但日本却未必离不开美国。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在贸易谈判上往往都能够占据着绝对的主导权。
以汽车为例,当时日本生产的汽车的确物美价廉,打的欧美汽车本土品牌没有一点竞争优势,但奈何美国的关税大棒是最佳的竞争保护手段,因此在美国的施压下,日美两国于1981年签订了关于日本在对美汽车出口上实行“自愿出口限制”协议。
根据该协议,日本对美乘用车出口量从1980年的191万辆限制为不超过每年168万辆,为期三年,到期后日本又主动延长了一年,一直到1994年才取消。
面对“自愿出口限制”协议,日本车企也在自救。
第一就是在美国境内生产汽车,1982年,本田成为在美国本土生产的第一家日本汽车公司,随后日产、丰田等汽车公司也相继跟进。
到了2017年,日本公司在美国汽车生产量已经达到380万辆。
为什么要单独讲汽车呢?
因为今天我们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和生产国,汽车工业是一块很大的肥肉,一个产业不仅能够拉动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GDP,还能够带动大量的就业。
未来我国的汽车要想走出去,在本国市场建厂、销售是一个必然的环节,否则我们的汽车面对的大概率会是关税壁垒,这是各国的“通用”做法。
当年外资汽车要想进入我国市场,我们其实采取的也是类似的措施,所以才有合资车的由来,现在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同样的做法可能也会降临到我们身上。
从纺织品和汽车工业再到半导体,当年的美国对日本也几乎是全方位的卡脖子,但贸易战之后呢?日美贸易摩擦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看日本,说日本失去了三十年,陷入了增长停滞和衰退,但照样不妨碍日本成为发达国家,人均GDP三万多美元,差不多是我们的三倍。
由此可见,日美贸易战,日本也没有全输。
这也就说到贸易战背后的本质,即经济结构的问题。
美国对此的确早有经验,这次美财长耶伦访华的时候,就曾提到过,呼吁我们把经济增长从出口为导向,转移到促进国内家庭消费上来。
就在4月25日,耶伦还对路透社表示,应对我国的过剩工业产能问题,美国没有把任何选项排除在外,耶伦还表示,通过出口来实现就业是美国和其他国家所不能接受的。
耶伦在华盛顿参加“全球年度峰会”接受采访时也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的经济体来说,消费者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非常低,储蓄率接近45%,因此有必要支持国内需求,特别是促进消费。
耶伦这句话,正好印证了贸易战背后的本质,经济结构问题。
当年美国对日本百般打压,依然未能有效增加美国的对日出口。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美国发动贸易战,本质上不是说仅仅只是让日本少出口给美国,关键还是要日本多买美国货。
但日本买美国货,当然还得要日本人有钱才行,所以,美国为了让日本人变得更有钱从而更多消费美国商品,美国也算是煞费苦心。
美国认为,日本市场的封闭结构,是美日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
贸易战打到这里,从微观层面一步步打到宏观层面,继而改变了日本的经济结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对日施压从日本的贸易进一步变成了干预日本经济和社会结构,日美的谈判重点也由限制日本对美出口转向扩大美国对日出口。
因此,让普通日本人有钱有能力消费,从而买得起美国商品,这变成了美国的当务之急。
这也是日美贸易战的尾声。
到了1985年,日本制定了《改善市场准入行动计划的主要框架》,积极推动日本国内市场开放和自由化,到了1986年4月,日本首相的私人咨询机构“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提交了改变日本国运的《前川报告》,其基调就是要把日本经济结构从“出口导向型”转变为“内需主导型”,对策建议包括扩大内需、开放市场、推进金融自由化等等。
这么一对比,像不像耶伦访华时所说的话?
耶伦作为一个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学者、官员,她自然是明白,美国单纯的贸易保护行为,其实无非是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成本,毕竟美国的贸易关税,最终只会让日本制造的商品变得更贵,这个代价是美国消费者承担的。
但美国为什么还要发动贸易战?
那就是倒逼日本进行经济结构的变革,金融自由化、开放市场、扩大内需,美国人要买日本商品没问题,但你们日本人不能老是那么穷,买不起美国商品。
这就是贸易战的核心问题,美国的贸易逆差是相对的,真正重要的是,日本的贸易顺差到底有多大。
在这一点上,美国太有应对经验了。
1988年,美国制定了《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其中的“超级301条款”专门为打开日本市场而量身设计。到了1989年,日美两国启动“结构性障碍协议”谈判,美国提出日本要从高储蓄型社会向高消费型社会转变。
随后,历史没有等到日美贸易给出终极答案,反而是日本自身淹没在地产泡沫的海洋之中。
再然后就是漫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放眼全球没有对手,2001年的911事件,则让美国投入极大的力量投身于反恐之中。
然后就是我们的崛起。
从历史来看,日美贸易摩擦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摩擦,背后还牵扯到两国的经济机构的不同,早期的日本相对来说市场并不如美国成熟,在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崛起乃至人均GDP超越美国之后,美国开始要求日本更多。
例如放开金融管制,进一步开放市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让日本扩大内需消费,而不是依靠出口。
一开始,日美双方并不在同一起跑线,所以贸易逆差一开始不是问题,半开放的市场也不是问题,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崛起,美国开始一步步要求日本回到起跑线上,让日本一步步变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以今天我们的视角来看,广场协议似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但这不过是提早放大了日本自身经济结构的脆弱,当时韩战以后,日本自身就捡了很大的便宜,350多日元才换一个美元,现在是150多,上升了差不多三倍左右。
因此广场协议看起来好像是强迫日本让日元升值,但实际上由于当时日本的金融市场的管制,汇率本身就存在着操纵,这是薅美元的羊毛。
到今天,历史再度轮回,只是主角从日本变成了我们自己,如果这一关过去了,那么成为发达经济体,似乎也并非不可能,这是难关吗?
如果以当时的日本处境来看,的确算是。
但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当时没有美国的贸易壁垒倒逼日本进行内部经济结构性变革,不倒逼日本提高国民社会保障和待遇,以刺激经济增长,那么随着日本的泡沫危机到来,日本的出口型经济导向结构,可能会更危机。
今天的中美贸易也走到了这样一个十字路口,耶伦说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要提高家庭消费能力,事实上说的是今天的我们,也在面临并经历日本80年代的阵痛。
而这场新时代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的贸易摩擦,又会以怎样的结局落下帷幕?
我们需要问的是,历史还会惊人的相似吗?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You may like
- 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再次续签5年 专家如何解读?
- 外交部:中美科技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 希望美方能够同中方相向而行
- 中美经济工作组举行第七次会议 释放哪些重要信号
- 中美金融工作组举行第七次会议
- iPhone或迎六年来首次设计大换代 网友:这是充电宝吗
- 日本连续五月贸易逆差
- 独家专访“灰犀牛”概念提出者米歇尔·渥克:零和博弈往往无异于两败俱伤,中美贸易紧张关系并非无解|2024年终特刊
- 独家专访“灰犀牛”概念提出者米歇尔·渥克:中美贸易紧张关系并非无解|2024年终特刊
- 一周前瞻| 中美12月PMI数据重磅来袭!因元旦假期 港股休市一天半 美股休市一天
- 独家专访“灰犀牛”概念提出者米歇尔·渥克:零和博弈无异于两败俱伤 中美贸易紧张关系并非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