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MSCI:气候变化拉响红色警报,加强可持续信息披露大势所趋
Aim_yuan
发表于 2024-1-18 13:16:45
207
0
0
2015年,为了应对日益紧迫的气候变化影响,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签署了《巴黎协定》,近200个缔约方承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幅控制在2℃以内,最好是1.5℃以内。
但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协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气象组织1月中旬已正式确认,2023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世界气象组织用于监测全球气温的6个主要国际数据集显示,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45摄氏度,上下浮动约0.12摄氏度;2023年6月至12月,全球气温每月都创下新纪录。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极端天气也变得如同“家常便饭”。MSCI《2024年可持续与气候趋势展望》报告显示,极端天气将对工作和生活造成更严重的影响。物理气候风险将影响居民在房屋保险的负担,并在另一方面影响人力管理中的一个关键议题:员工生产力。
当前全球减排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进展缓慢,远不足以实现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好消息是,全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MSCI ESG与气候研究部亚太区主管王晓书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气候变化领域,过去十年资金规模迅速增长,大家对什么是低碳、什么是碳排放范围一、二、三以及哪些企业转型更好有越来越多的共识,这也受益于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框架。
划上“生命的底线”
一个月前,在迪拜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终于在化石燃料问题上达成协议。各国同意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统中实现远离化石燃料的过渡,并且需要在这关键的十年中加快行动,在2050年前实现与科学相符的净零排放。
虽然这一结果没有达到大多数国家想要的“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目标,但确实史无前例地提到了向摆脱所有化石燃料过渡。
MSCI ESG与气候研究部分析师何思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化石燃料一直是缓解全球变暖的关键议题。在COP28上,各国首次就化石燃料问题达成了共识,虽然在用词上确实没有采用“淘汰化石燃料”的说法,但各国代表就脱离化石燃料的路线图迈出了重要一步,其中也包括“到2023年可再生能源产能增加2倍以及能源效率提升1倍”这样更具体的路径。
“我们没有在迪拜翻过化石燃料时代的篇章,但是对应的成果是结束化石燃料的开始。”何思瑶借用了COP28会上的总结。在她看来,COP28达成了运行损失与损害基金、支付首期资金等共识,表明全球在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以及气候公正和气候韧性这样的议题。虽然这些倡议和共识并不是变革性的终点,但已经为应对气候变化划上“生命的底线”。
这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何思瑶表示,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的清洁技术收入已经超过了基于化石燃料的收入,中国企业本身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方面也有持续的投入。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中国的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对全球的能源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推动全球能源转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丧失敲响警钟
相对于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不那么容易被察觉。《2024年可持续与气候趋势展望》报告显示,可能会发生的生物多样性崩溃将会带来一系列额外的系统性风险,其影响至少与气候变化一样深远。因此,投资者开始以不同方式应对这一挑战,包括衡量和管理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通过债务自然互换和碳权等机制寻找投资于自然保育或改善生态环境项目的机会。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但资金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问题,如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MSCI ESG与气候研究部高级分析师董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从两个方面讨论如何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问题,这也是我们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大体思路。“
首要的推动力量是政府资金,包括政府间组织、国际合作资金。比如在2021年生物多样性大会上,中国就提出了要出资15亿人民币来作为“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中国也出资建设国家公园等项目。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利用好各级政府有关环保、绿色项目的财政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像退耕还林、退耕还湖这样的政府补贴,还有其他绿色项目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也不能忘记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但这方面挑战会更多,不同于公共资金,社会资本要求的资金回报率会更高,资金周期也会更短。所以,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要尽量减少资金的犹豫成本。在统一标准上,去年9月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发展,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发布了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披露标准,有望成为这一议题的国际通用语言。更统一的标准、更丰富的投资工具和数据能够帮助减少社会资金的犹豫成本,促进解决社会资本的担忧和困扰。
王晓书也对记者表示,TNFD框架有助于定义哪些项目对生物多样性有贡献,对影响力的评估更清晰,会让投资者更认可,确保投资在朝着更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向发展,所以清晰度和数据框架、影响力评估框架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可持续信息披露大势所趋
2023年年中,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推出了可持续披露框架标准《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IFRS S1)——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IFRS S2)——气候相关披露》的正式版文件,同时宣布将TCFD的相关要求并入到ISSB当中。
在王晓书看来,对于全球机构投资者和企业而言,相对统一的信息披露框架有利于减轻信息披露以及投资人获取信息的成本,有利于吸引全球可持续基金的跨境配置,可以帮助各地区市场领先的可持续转型企业获得全球投资者的资金青睐,推动地区市场的可持续转型。
MSCI ESG与气候研究部大中华区主管郭思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ISSB可能给企业和投资人带来深远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对ISSB寄予厚望,但是ISSB的标准是不是真正能够成为全球化的基准,还要分析全球各个司法管辖区具体的接轨步伐。
之前接轨了TCFD的司法管辖区已经成为第一批率先接轨ISSB标准的市场,例如欧盟、新西兰等。其他市场在ISSB准则接纳的完整度、覆盖的披露主体类型、推行是强制还是自愿以及具体的时间表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郭思平表示,可以确信的是,随着这些政策的出台,企业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披露压力。聚焦到亚太地区,预计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将在2025年推出ISSB披露准则,可以说是箭在弦上,上市企业也需要学习和理解披露要求。
对于投资者而言,还应警惕企业利用注释和附加条文以降低其报告的排放量。随着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等市场宣布将落实与ISSB一致的披露要求,投资者将关注他们能够获取新披露信息的速度以及不同地区披露的一致性。在监管的推动下,虽然企业在气候信息的披露有所增加,但投资者应警惕他们有可能利用以小号字体印刷的注释和附加条款来减少报告的排放量,例如,有些企业将一些排放量转移到合资企业、子公司和投资上。
从机构投资人的视角看,随着全球可持续信息披露政策不断推进,投资人也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郭思平表示,以前困扰投资人的数据披露不足问题可能随着政策的推进会逐步缓解,但如何从越来越丰富的披露数据中读取有意义的、可以帮助投资决策的信号?在这个过程当中,机构投资人对于ESG和可持续投资的数据、工具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深度方面看,投资人会以企业当前的披露信息为起点,进一步关注企业的ESG和可持续议题整体的历史表现、变化趋势,并和全球同业、特定市场上的同业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差距。从广度层面看,投资人在用ESG策略规避下行风险、改善投资组合长期收益的同时,也在越来越多地着眼投资组合怎么给社会和环境带来正向影响力,例如,推动实体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低碳转型的领先者,或者支持实体企业的科技创新。2024年需要持续关注政策可能对投资带来的影响。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You may like
-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发布首份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以音乐助力塑造可持续未来
- 富达黄小薏:资管机构应在可持续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 ESG投资持续升温,2024 ESG全球领导者大会探讨信息披露与气候行动
- 索尼参展2024进博会 以“科技赋能创意和可持续”主题亮相
- 对话霍尼韦尔孙建能: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的发展,有望减少地沟油非法流通渠道
- 中欧新共同编制的可持续金融最新成果在COP29发布
- 中欧新共同编制的《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发布
- 深度 | 用数据说话,B站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业绩是否可持续?
- 深耕可持续供应链 苹果携四家中国供应商亮相链博会
- 朱民谈应对“特朗普2.0”: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通过绿色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