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落后技术” 之争到车企抢滩:增程式汽车如何逆袭成新能源 “顶流”?
可是我已不在
发表于 어제 09:54
108
0
0
据了解,增程式汽车的技术路线之争此前引发过多次车企高管之间的公开辩论,有不少业内人士公开批评增程式技术 “落后”,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车企正在开始布局增程式汽车。
事实上,不少车企战略转型的背后则是近年来增程式汽车的飞跃式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增程式电动车以出色的销量成绩和增长率,成为新能源市场的黑马,其市场占有率在2022年至2024年间迅速从3.6%增至9.1%。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清华大学壳牌清洁交通能源中心主任帅石金预测,今年增程式车型的市占率有望突破10%。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更是强调增程式不是过渡技术,而是未来汽车的主力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增程式技术落后、技术门槛低,我觉得这种观点不对。”在杨裕生看来,增程式汽车进门不难,但是做得精很不容易。
从“质疑”到“抢滩”
目前,已经有不少自主品牌的增程式汽车推向市场,例如北京越野BJ40增程版、零跑C16、广汽昊铂HL、问界M8等。
一些跨国车企也开始积极地布局。大众、北京现代、长安马自达等公司均计划推出增程式车型。例如大众汽车计划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一款增程式中级 SUV,预计在 2026 年正式投产,与理想 L6 展开竞争。
有业内人士梳理发现,2021年,汽车行业只有4款产品采用增程式技术,到2024年,仅当年上市的增程电动车就已经超过了50款。
某头部品牌副总裁指出,增程式技术已成为新能源主流技术之一。自2019年起,增程式车型销量几乎每年都有接近三位数的增长,2024年的销量接近120万辆,已经成为市场上的“顶流”。
目前,增程式汽车更是成为车企布局新能源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近日,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勇在BJ40增程版上市发布会上表示,以BJ40增程上市为起点,BJ系列车型将在新能源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双重加持下全系焕新迭代。
现代汽车则在2024年“CEO投资者日”活动中公布的中长期战略 “Hyundai Way”里,提到将强化混动产品阵容,同时正在研发全新的增程式电动车型。计划于2026年年底在北美和中国推出EREV系统,并于次年在这些市场广泛销售。在北美,该技术将首先部署在现代和捷尼赛思品牌的D级跨界车上。
“增程汽车的特点涵盖了纯电车型的所有优点,包括无里程焦虑,成本相对纯电同样车型会偏低,所以更适合于充电不方便的区域,也更适合于长途自驾的用户,还有北方极寒冷的地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副院长张艳青认为。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增程式汽车前景广阔。杨裕生对国内汽车市场的销量占比作出了预测:到 2027年,增程式销量预计占比约1/3,纯电动车占1/3,燃油车占1/3;到2030年,增程式和插电式的占比将提升至 55% 左右,纯电动车维持在30%上下,燃油车则降至15%。
从“替补”到“顶流”
那么增程式汽车是如何从质疑声中走向“顶流”的呢?
记者了解到,早期增程式电动汽车因技术条件限制,在乘用车领域商业化较为失败。其被认为是一种既依赖电驱又辅以燃油发电的 “妥协” 且不成熟的技术,被视为解决续航焦虑的 “应急补救” 手段。
同时,早期增程式车型采用的发动机技术老旧,在长途高速或高负载场景下,常会出现油耗骤升、动力不足等现象,且发动机运转时的噪音和震动可能侵扰车内静谧氛围,降低整体驾控体验。
但随着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逐渐提高,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增程式汽车通过 “电池 + 增程器” 的并联架构,实现了纯电驱动与燃油发电的灵活切换,能有效解决纯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问题。
此外,动力电池成本下降与三电系统进步,为增程式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车企在增程器技术上不断改进也使得增程式汽车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如理想汽车自研自产的四缸 1.5T 增程器,采用深度米勒循环配合高压缩比,热效率达到 40.5%。此外,车辆的整体设计和优化也在不断提升,如通过更好的悬置系统吸收增程系统运转时产生的震动,改善车内的 NVH 性能。
据了解,理想汽车凭借理想ONE和L系列车型,在不到3年内交付量超过20万辆,并在31个月内累计交付量突破100万辆。
在刘立国看来,理想汽车在汽车市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提出的“城市用电、长途发电,长途用油”的方案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理想汽车的价值主张是全面替代燃油车,而不是取代内燃机,我们还有庞大的内燃机供应链。”刘立国表示,“增程器对于内燃机的设计相对来讲比较简化,使用工况不一样,这给了我们在这个赛道里面重新竞争的机会。”
事实上,增程式汽车在国际上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博格华纳动力驱动系统亚洲区高级工程总监许向东表示,增程式车型易于继承纯电动车型的电子电气架构,开发周期短,可快速投放市场。此外,增程式车型还能赋能内燃机技术创新,实现热效率的不断突破。增程式技术还具有国际化潜力,尤其是在充电设施不完善的海外地区,增程式车型将成为重要的市场补充。
从“高端”到“普惠”
值得关注的是,从当前推出的增程式产品来看,车型价格普遍较高,尤其是理想和问界推出的产品普遍在30万元以上。
此外,随着市场占有率的增长,增程式车型也正从“能开”进入“开得好”的阶段,随之而来技术的竞争,也从“堆硬件”走向“提体验”。
记者了解到,最初,消费者选择增程式车型主要是为了缓解“里程焦虑”,续航数据成了购车的首要考量。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购车人群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他们开始关注价格的经济性、驾驶平顺性、智能驾驶稳定性、车辆噪音控制以及全生命周期的能效表现。
杨裕生认为,持续提升技术是增程式电动车保持优势的根本。要深入掌握节油技术的关键要点,不断优化发动机性能、创新功率调节方式、降低生产成本。
“当前增程技术主要应用于理想、问界等大中型豪华车,而占据市场主流的A级车渗透率较低。而中国当前汽车市场主要集中在A级车市场,对成本极为敏感,那么这种‘大电池+大发动机’的技术路线,是否契合中国绝大多数市场的实际需求,值得探讨。”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认为。
对此,许敏认为,缩小电池容量与增程器功率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从而可以实现增程技术在更低级别细分市场的应用。另外,走不同的技术和配置也有益于车企进行差异化竞争。
许敏表示:“在增程发动机的设计中,成本控制至关重要,而排量不必过大。根据车型差异,如A0级、A级、B级等,所需发电功率各不相同,但总体上远低于传统发动机。例如,部分车型可能仅需20千瓦以下的功率,而有些则可能需要30千瓦左右。然而,当前市场上的传统发动机功率普遍在60千瓦至80千瓦之间,这明显超出了我们的实际需求。”
他还认为,为了优化成本,同时满足功率需求,建议采用两缸发动机设计来替代四缸,在制造环节,不必遵循传统铸造和机床加工等工艺,也不需要大量机械加工和模具,而是实现生产线小型化、全自动化,大幅减轻发动机重量。
记者注意到,目前,增程式汽车的价格正在出现下探的趋势。例如以北京越野BJ40增程推出的2款车型为例,官方指导价为17.98万—19.98万元,焕新价为15.48万—17.48万元。
张艳青表示,从市场来看,售价20万元以上、车长4.8米的中大型车占据增程式汽车90%以上的份额,但是随着增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价格在不断下探,目前已下探至10万—15万元区间,很快会突破10万元的门槛。
张艳青还表示,未来增程器会在小型化、高效率、高静谧、智慧管理等方面不断进化。“首先是增程器的尺寸,未来磁通电机及其他技术的应用,会进一步降低增程器尺寸和重量。同时,智慧管理系统可优化能耗与驾乘体验,例如将阶梯式发电升级为无级发电,提升车辆运行平顺性。”他说道。
为推动增程式车型进一步发展,刘立国则呼吁,应将纯电续航里程大于等于150公里的插混车型(含增程式)纳入新能源汽车绿牌体系。另外,也有相关业内人士呼吁加快增程式汽车的相关标准编制落地,以更好地满足技术发展的要求。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You may like
- Meta最强大模型超越GPT-4o 扎克伯格再次挑起开闭源之争
- Meta发布“最强开源大模型” 开源与闭源之争翻开新一页 大模型或迎重新洗牌
- 新造车头部重新洗牌:月销2万已成新门槛 抢占“端到端”自动驾驶
- 对话NZBRiC:中新服务贸易机遇涌动,超七成新西兰企业计划加码投资中国
- 谁是无线电之父? 特斯拉与马可尼的世纪之争
- 迪士尼持续布局中国市场,跨境业务成新焦点
- 快讯丨蔚来第三品牌将采用增程式混合动力?秦力洪:继续采用纯电技术路线
- 奥迪蔚来商标之争进展:蔚来在澳洲胜诉
- 贝莱德建信理财总经理张鹏军:低利率成新常态 2025年理财业务开启新打法
- MK、POLO商标之争最近判了 李维斯也提起过数百次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