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升级!瑞典服软,效仿瑞士央行降息!美国的“阳谋”得逞了?
pperjer
发表于 2024-5-10 18:04:28
2987
0
0
至此,全球两大发达经济体进入降息通道,货币宽松时代即将来临?
瑞士和瑞典都属于典型的西方国家,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传统强国不同,表面上保持客观中立,没有加入欧元大家庭,可以保持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实际上牢牢跟着美西方的步伐,无论是政治上还是金融政策上。
瑞士的往事就不多说了,俄乌战争刚爆发时立马脱掉了中立的外衣,跟着美国一起主动制裁俄罗斯,瑞典的货币政策紧贴美国和欧盟,基准利率水平与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相近。那么为何在美西方还未降息前抢先调低了基准利率呢?因为实在是撑不下去了。
以瑞典为例,持续的高息环境压制了这个以富有著称的北欧国家的经济。数据显示瑞典2023年经济总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同比下降了0.2%,今年一季度的GDP继续弱于预期,环比下跌0.1%。
瑞典虽然有钱但也经不起长时间的折腾,继续跟着美国和欧盟维持高利率无疑是“自寻死路”,好在瑞典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法定货币——瑞典克朗,用不着看欧盟的脸色,真撑不住了就学第一个吃螃蟹的瑞士呗。
既然提到了欧盟就讲讲欧元区的情况。其实欧洲主要大国同样饱受高利率的影响,德国、法国、意大利的日子都不好过,加息是为了对抗通胀,稳定了物价的同时也让经济失去了活力。只是欧元区是一个整体,需要考虑全部成员国的利益诉求,制定政策时比较麻烦,反应速度肯定没有瑞士和瑞典快。
不过,市场已经传言欧元区即将降息,时间定在了下个月,也就是6月份的议息会议上,让我们看看届时欧洲央行会否下调三大关键利率吧。
瑞士、瑞典以及大概率在未来两个月内降息的欧元区帮了美国人一个大忙。
美国国内的通胀出现反复,原本的降息计划被打乱,美联储不得不继续维持现在的联邦基金利率水平。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数据不再像过去那样强劲,4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为17.5万人,远低于预期的24万人,而失业率则上升了0.1个百分点至3.9%。
就业数据的疲软让美联储左右为难,不降息怕影响经济、降息则违背了长久以来坚持的物价涨幅触及2%之前不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的原则。内部争议较大的时候往往需要外部推动,美国想利用美元作为全球霸权货币的优势获得来自外部的推力。
目的达到了吗?目前来看基本上达到了。
既然对内不好解释就把锅甩给其它国家,美联储未来的话术中可以加入其它西方国家已经降息,自己只是顺应潮流而已。更加夸张的是还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
美国现在的联邦基金利率是5.25%至5.5%,高于绝大部分资本自由流通的国家。逐利是资本的天性,热钱会往利率更高的地区流动,投资者们抛售他国货币转为美元,资金回流美国导致外国货币贬值、资本持续净流出。而当他国开始降息,美国依然维持现有利率水平时这些现象会更加明显。
这给了美国施展话术的空间,可以防止过多资本流出他国进入美国为借口“被动”降息,哪怕以更严重的通胀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毕竟是为了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
明明是本国经济出现衰退前迹象,还靠着美元的优势“挖走”了其他国家的资本,却被描述成是为了全球考虑而降息。这种说辞就好比是我把你揍得鼻青脸肿是为了你好一样。
其他国家看不穿美国的小心思吗?显然不是,明知是计只能上套是为阳谋,看穿了又怎么样呢,无力改变现状。和阴谋不同,只有实力强大者才能让“阳谋”发挥效果,美国和美元无疑拥有这样的实力。
降息周期已经开启,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体加入这一队伍,讽刺的是加息幅度最大的美国居然是最后几个降息的国家,看来不收割了最后一波财富美国是不会罢休的。
从2020年开始的本轮加息、降息周期来看美国又一次吸了别人、肥了自己,南美国家、日本、东南亚国家曾经充当过受害者,这次轮到了欧洲诸国。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