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银行踢出SWIFT,美终极金融战打响!
做我的仆人
发表于 2024-4-29 10:39:59
1127
0
0
既然是对银行实施制裁,最有可能的就是将一些中国银行踢出国际金融清算体系——SWIFT。
这可是大震撼啊!从2019年就有许多人放出这样的风声,尤其是那些反华媒体说:只要美国对中国金融制裁,中国经济将如自由落体一般失速下降。
美国对华金融制裁也因此被美国的分析师们称之为“金融核弹”。
不过,仅管这些美国分析师们认为这是“金融核弹”的威力,却没有那么乐观地断定,中国经济会单方面受损,反而认为会导致中美两国两败俱伤。
1 美国故技重施
为什么美国那边会传出这样的消息呢?
4月24日下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抵达上海,开启任内第二次访华行程。
然而,就在布林肯访华前夕,美国那边“就”传出这样的消息,美国正在讨论,将一些中国银行踢出全球金融清算体系SWIFT,理由是,“阻断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
美国就是故技重施,每一回美国高官要访华之前,几乎都会来这么一招。如果你觉得烦,美方还乐此不疲,接连不断地玩,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通常,美国想要跟你谈什么议题,会在商谈之前放出相关的风声。也就是说,向谈判对手施加相关议题的压力。
耶伦于四月初访华前也同样对外界释放消息,指责中国“产能过剩”。所以这一次布林肯访华前夕,出现同样的情形丝毫不令人意外。
2 亡羊补牢、归咎中国
美方此一伎俩已经用了几十年。根据过去的记录,胜算还颇高。
然而,美方对华施展这一招,大概率地要踢到钢板。
2018年3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加征关税。从那时候起,中国就不再对华盛顿迁就。之前曾经有过的“赴美消气之旅”,片面对美增加采购波音飞机 、农产品和石油等,一去不复返。
所以,布林肯此次访华,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肯定会是其中的重点商谈项目。
无他,美方搞不定乌克兰局势。虽然美国参议院于23日通过表决,援助乌克兰608亿美元。然而这迟到半年的援助金额,使得乌克兰在战场上的颓势加剧,几乎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美国于这时候提出对华金融制裁的讨论,只不过是对乌克兰的局势亡羊补牢而已。
此外,也是为拜登政府寻找失败的借口,把失败的责任归于中国对俄罗斯的贸易和援助。
3 没本钱的买卖
当然,美国此举十足是“没本钱的买卖”,说一说,放出一些风声,对美国没什么伤害,到时候会不会真的实施又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这时候对手害怕,或是考虑顾全大局下退缩、让步,老美的目的不就达成了吗?老美这一招真的好用啊!尤其是对那些实力不如老美的国家,几乎是屡试不爽。老美也因此玩得上瘾了。
然而夜路走多了,也会有不灵的时候。凑巧了,老美手段使不灵的时候,通常都是遇到了中国。老美会玩,难道中国不会玩吗?
于是,贸易战是一个例子,耶伦的产能过剩又是另一个例子。这次布林肯访华也不会是例外。中国不可能因为美国这一番恫吓,因而放弃和俄罗斯正常贸易。
更何况和俄罗斯正常贸易是中国的战略计划,岂会因为美方一时的施压而改变?
4 三败俱伤的局面
设若美国真的敢于将一些中国银行踢出SWIFT之外,会造成什么结果?
老美如果真的敢于这样做,那会是三败俱伤的局面,不仅仅美国和中国会遭受伤害,还会波及“许多其他国家”。我们且来精算一下。
一,无可讳言,这会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与国际支付结算,并且限制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因而造成对中国经济贸易的打击,冲击中国的金融市场。
美方要的不就是这样的结果吗?我们再继续推演下去。
二,不能只看对中方的影响,美国依赖对中国的贸易,虽然由于贸易战和经济脱钩的缘故,2023年中国降为美国第4大贸易伙伴,但中国对美出口有不少的转口贸易,经由第三国再出口到美国市场。
如果将中国对其他国家的零部件供应算进去,例如对越南、墨西哥和印度的零部件出口,
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其实并没有降低。
这些中国厂商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以及对其他国家的零部件无法在短时期内替代,美国对华实施金融制裁,必然会反噬到美国。
更糟糕的是,有些商品和原材料只有中国有,或是中国在全球的占比占了大宗,难以替代。例如稀土元素、镓和锗金属元素、龙门吊、太阳能电池板等。
三,考虑到中国对美出口产品不是物美价廉,就是性价比高,一旦对中国金融制裁,将一些中国银行踢出SWIFT,这如同另一次大规模的贸易战,美国整体进口商品价格会再次推高,不利于美国抑制通货膨胀的努力。
也就是说,美国持续和中国打贸易战,又对中国金融制裁,都会推高美国的通货膨胀,这是美国对华金融战、贸易战的副作用,避免不了的。
四,美国如果对中国金融制裁,还能够冀望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吗?
美国如果真的还如此设想,那就是天真了。一旦美国对中国金融制裁,那就意味了中国将退出美债市场,美债将减少一个大买家。
而中国也会想办法透过第三方卖出手中持有的美债,冲击美方债券和金融市场。
美国也没有理由冻结中国的美元储备,一旦如此做,会侵蚀美元和美债的信用基础。这方面以后会再讨论。
五,所谓的第三方影响,自然是影响其他和中国贸易的国家。中国是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中国生产制造的商品畅销全球,如果中国银行不能使用美元进行支付、交易,全球贸易必然大受影响,脱序。
当然,这还要看美国制裁中国银行的家数多寡,美方制裁中国银行越多,全球贸易脱序的程度也越大。
5 美方伤害更大
之前总是有人会说,一旦美国对中国祭出金融制裁,会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我的看法稍微不一样,不是相等的两败俱伤局面,而是美方所遭受的影响会更大一些。
想想看,当中国的商品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大量以美元作为支付结算货币,这是对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巨大支持。如若中国商品不能使用美元为其结算、支付,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必然受到折损。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占比是35%,这是“大到不可或缺”的比例,没有中国商品支撑的美元,还能够有今天的地位吗?
美国对此心里有数,否则老美早就对中国金融制裁了,不会先对中国搞什么贸易战和经济脱钩。
所以,对美国的影响是:进口商品受限制 + 价格上涨 (通胀)+ 美元地位受损。
尤其是美元地位受损更是对美国不可逆转的损失。
6 问题是代价
虽然中国对外贸易也会遭受损失,但由于中国在全球贸易和制造业的比重,大部分的商品贸易会改为其他方式进行。这是山不转路转,自然会找到出路。不会说没有了美元结算,就是死路一条,非得美元不可。
而且数年之后,这条绕过美元支付的路可以全然走出来,会有替代美元和中国交易的方式出现。
有句俗话,世界上并非是少了谁,就无法运作,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替代的。
客观来说,中国的商品和服务也是如此,绝大多数是可以取代的,或者虽然难以取代,但美方可以“忍一忍”,忍着不用。
这个逻辑看似有道理,让我们换一个方式来说,这不是忍一忍的问题,例如忍受更高的价格,或是忍住不用,而是“代价”的问题。
例如稀土元素,以及镓和锗,没有中国对全球的供应,会影响美国的军备武器,军备武器受到影响,美军就敌不过解放军。
再如通货膨胀问题,美国可不可以忍一忍?当然可以呀,现在不就是在忍吗?但是忍的代价就是通货膨胀难以降低, 也影响美国再度实施量化宽松,大印美钞的能力。长期下来,美国经济必然受损,也会影响美债的发行。
再举一个例子,美国曾经限制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进口,加征了关税。拜登上任后,由于民主党的政策是推行绿色能源,而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性价比远高于美国本土厂商,
没有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拜登的绿色能源政策难以如期推行,因而不得不暂时停止征收关税。
到了2023年,美国参议院又通过决议,恢复征收关税。拜登停止征收关税,是为了要推行绿色能源政策。参议院恢复征收关税,是继续忍一忍。然而,要继续忍一忍就无法按时推行政策,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美国坚持要忍一忍,就意味了美国将在新能源领域落后于中国。
的确,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替代,或不能忍一忍的,问题是付出的代价。美国正在步中国满清时期闭关自守的路子,这也由得它。
不过,中国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因为美国不会轻易放弃美元世界货币地位的武器,手握金融霸权却不用的道理。对美方来说只是如何使用的问题。
其实,美国也懂得采取渐进的方式。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时候,特朗普政府就是采取逐渐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模式。
美国对中国的芯片与科技制裁也是如此,逐渐增加制裁的项目,逐渐扩大实体清单中的中国企业和机构。
美国和中国经济脱钩也是一项一项的添加。
美国大可以先挑选少数几家中国银行,然后再观察所造成的冲击。
过去,美国也不是没有看到情势不对,因而翻转政策的例子。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关税不就是其中一个案例吗?
美国真的有可能先挑选一两家,或少数几家中国银行,试试看效果如何。
如果美国真的如此做了,接下来就得看中国会如何反击。
7 结论
美国这一次借口中俄贸易,意欲向一些中国银行金融制裁,就算这次不进行,下一次又会换一个名堂,例如台湾议题。
所以,这不是中俄正常贸易的问题,而是美国本就想这么做。
只是碍于代价太大,美国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因而才一直隐忍不发。
但不要忘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是源自于美国的国力,以及信用问题。和之前作比较,美国的相对国力不如以往,美元和美债的信用问题更是逐年不如。
美国打金融战的本钱其实是在逐年消退,美国对此会不会着急呢?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