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次通胀再起,四大板块应该如何配套
飘渺九月
发表于 2024-4-1 12:04:41
196
0
0
世界上有两个美国:一个是投资者眼中的美国,核心通胀已经降到不足为虑的地步,大家关心的是降息到底是6月还是更晚,是降三次还是降两次;
另一个是普通美国人、特别是中下层人的美国,所谓通胀降下来,是去年芹菜年初涨了0.2刀,这个月只涨了0.1刀,是上一次房租涨了500美元,这一次只涨了200美元。
当然,投资者看得是未来,是趋势,是二阶导,但美国人也不能用二阶导的价格付款啊,所以投资界有一句金玉良言:“不要过度线性外推。”
于是,从年初开始,核心通胀连续两个月超预期,CPI反弹,再加上创新高的黄金,二次通胀不再是大家避而不谈的预期,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
这将给我们的资产配置带来什么影响呢?
本文将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分析:
1、为什么会有二次通胀?
2、二次通胀对全球资产配置有什么影响?
3、二次通胀对中国经济和A股有什么影响?
四类商品的通胀传导顺序
不但美国有两个,通胀也有两种:
一种是教科书上的通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超过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对于这种通胀,你只需要关心CPI、核心CPI等等,就直接判断了,至少它到底是什么,不重要,只要同比 环比在下降,就说明通胀被控制了。
还有一种是真实生活中的通胀:
买家: 怎么又涨了,上个月不还是5000一吨吗?
卖方:我一个月就生产这么多,要不是我月初涨价了,你今天就是肯出5万一吨,我也没货卖给你。
又或者是:
买家:怎么又涨了,上个月不还是5000一吨吗?
卖方:你看看材料费、人工费、房租,什么不在涨?就这价我也没有利润,下个月还得涨。.
现代经济中的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涨价却是一种经营行为,是买卖双方博弈的结果,虽然所有的通胀都是以涨价为形式,但作为投资者,更应该知其所以然——货币过剩具体是如何演变成现实生活中涨价行为的呢?
美国的这一轮通胀是源于疫情期间,美国政府通过财政大规模直接给民众发钱,很多人的这些钱直到去年年中才用完,由于美国人手头一向不存钱,头上忽然有了一笔钱,自然开启了“买买买”的模式。
虽然2023年疫情的临时补助没有了,但财政支出却没有减少,而是以各种常态化的福利方案支出,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呢?自然就是国债。所以这个阶段,是真正的“政府印钱”给民众花。
这就是上面列出的第一种通胀形成的机制,各种原因的超发货币形成购买力,导致供给不足,只能以涨价来平衡需求。
下图把消费品分为四个部分,它们对通胀的推动次序是不同的,依次为:能源、核心商品、食品和核心服务。
2021年通胀的第一波是由能源价格引发的,主要包括汽油和电力,由于财政补贴居民,叠加疫情管制的放松导致的出行增长,而原油供给、港口劳动力和航运能力没有跟上,引发通胀的第一波,并在俄乌战争后达到顶峰。
能源价格对CPI的贡献,到了2023年就变成了拖累因素,但它引发了核心商品的通胀,从21年5月开始,持续性更强。
核心商品是指食品和能源之外的商品,主要是由汽车、服装、医药和烟酒组成,这些往往是因为原油成本和进口成本上升引导,一直持续到22年上半年。
比核心商品通胀稍晚一点出现的还有食品通胀,主要是因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零售服务成本的推升和房租等因素共同推动,它的高点出现在了22年下半年。
如果只看这三项,通胀环比上升的趋势应该在23年年初就基本结束了,所以23年年初市场就开始交易降息,才导致美股持续上涨。
但通胀中,最后出现、也是最持续的,却是核心服务的通胀。
实际上,核心服务的通胀是长期的,在疫情之前一直存在,在2021年并不起眼,但之后,其他三项开始走弱后,却持续上升,到现在也没有降下来的迹象。
核心服务权重60%来源于房租,剩下的是医疗、交通、教育、通信、娱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房租是到期后才能重新定价,具有滞后性。
所以,一个普通美国人这几年对通胀的感受是这样的,21年年初,疫情有所缓解,又拿到了政府补贴的钱,还不用上班,就开车出去度假,结果不但一路上人满为患,油价、交通、食宿成本都是一路上涨。好不容易回到家里,出去大采购,发现服装、家电、汽车、日常品,所有的商品都开始上涨,而且很多到了下半年还缺货;好在政府又发钱了,一路买买买后,发现鸡蛋蔬菜牛奶牛肉也开始涨了,而且不像其他商品只涨一两次,这些食品基本上就是一天一个价,涨个没完没了,等到你终于把政府发的钱用完了,房租也到期了,虽然早有预感,房东还是报出了一个让你立刻晕倒的价格……
如果说,原油是通胀的刺客,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临,那么,房租才是最后登场但生命力最顽强的通胀大BOSS。
通胀数据要看核心通胀,核心通胀数据重点看核心服务,核心服务的重点是房租,去年12月以来的近三个月房租环比增速为0.7、0.4、0.5,仍然持续高于疫情之前的数据。
为什么房租上涨会如此持续呢?因为本地化供给,是刚性的,还有资本属性。而且房租的某些特点,让通胀的粘性体现得非常明显。
现实价格与心理价格
通胀不但是货币导致的经济现象,更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现实价格与预期价格的相互作用,这一点在房租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房子的租约到期后重新谈价格,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因为租金一谈至少一年,房东考虑的是现在的房租价格和未来一年的上涨程度,而租客也需要锁定未来价格上涨的风险,所以在通胀期间,双方都会线性外推,预期未来房租仍然上涨。
房东:下个月开始,房租提高到3000刀/月
房客:啊,去年才2500,你疯了吗?
房东:隔壁刚刚租掉,就是3000
房客:可是他的房子比我的大啊。楼上的房子跟我一样,上个月才租2800
房东:他们的租约规定每年上涨不能超过12%,我们可没有这个约定
房客:要不这样,你给我2800,我这一次租约定2年,怎么样?想一想,如果我退租,你能在一个月内找到新租客吗?
由于房子是非标品,每一套的价格都不同,此时双方谈判的结果,必然倾向把价格定在更高一档,用溢价体现预期,当大部分人都这么干时,房价就会在其他商品已经不涨的时候继续上涨,预期会自我实现。
与房租相似的是“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也是一段时间一定,新的工资不但体现现在的市场价,还要体现未来上涨的预期。
而工资是所有商品的必备成本,也是通胀粘性的来源之一,美国人的工资收入仍然在增长,也为后续的传导打下基础。
当然,这种预期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如果身边所有商品都不再涨价,且持续了几个月,自然预期与现实相互加强的关系就没有了。
这就要看环比,普通人对物价的感知是环比而不是同比。
其他三大类的近半年的环比数据看,食品始终保持0.2~0.4%的环比增长,核心商品部分开始下降,但非耐用品、二手车的价格,2月仍然有0.5%的环比增长,而能源近六个月波动比较大。
所以美国的通胀仍然在持续,没有足够的证据认为以后会回落。而且基于这种数据,完全可以认为2月份通胀数据的反弹,其实就是二次通胀。
这个判断涉及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通胀不是持续保持一个稳定的数据,而是常常中途先向下一个假摔,再向上,形成二次通胀呢?
为什么通胀会“假摔”
通胀是社会财富的转移,从没有资产的人手里转移到资产拥有者,有受益者也有受损者,但实际上,没有人喜欢通胀,从消费者到厂家、从总统到老百姓,从投资者到美联储官员,都不喜欢。
原因在于,在发生通胀后,通过加息收紧流动性,是解决通胀的根本手段,但加息的副作用是资产价格下跌,普通人因为涨价而利益受损,资产拥有者因为加息而利益受损。
投资者习惯于把主张严厉加息的官员称为“鹰派”,把主张谨慎加息的官员称为“鸽派”,由于通胀的粘性,加息应该宁枉勿纵,“鹰派”通常是正确的,但没有人喜欢“鹰派”,所以美联储在2021年就算明知通胀不可避免,也要等民众被通胀深深地伤害后,才会祭起加息的大旗——通常此时已错过了加息的最好时机。
同样,在加息的后期,由于通胀存在着分布不均的现象,有些商品先涨,有些后涨,有些猛涨一次就结束,有些持续温和上涨,任何人都能从CPI数据中找到自己要的幻觉,认为通胀数据见顶了,再加上股市的持续下跌和失业率开始起来,又会给美联储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通胀最快上涨的势头过去后,美联储又会错误地提前结束加息,错过了“巩固一下”的最好时机。
当然,美联储也有现实的担心,加息最大的危害不是伤害经济,而是导致高杠杆的金融机构发生债务风险,从而投鼠忌器。
除了加息总是不够坚决之外,二次通胀还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部分商品在通胀期间存在一定的价格管制,导致生产商的价格不及成本上 升的幅度而减产,加剧了供需失衡,这种管制只要稍有放松,就会导致价格重新大幅上涨。
另一个原因是部分经济部门适应了高利率环境后,需求恢复,提前软着陆,价格重新上涨。
进退两难的美联储
二次通胀还有一个最大的隐患,原油价格位于本轮通胀以来较低的位置,主要是去年美国天量的原油供给压制了,今年美国的供给量增长有限,而国际形势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黄金已经持续创历史新高的时候,原油价格只比疫情前高40%,不太正常,随时可能出现原油的大涨。而油价对CPI的传导几乎是立竿见影。
二次通胀不是预期,而是现实,唯一的悬念在于高度和持续性,是像上个世纪70年代那样,二次起飞,再创新高?还是像当时的德国日本那样,持续了几个月后,就再度调头向下,最终彻底结束?
对美联储而言,目前处于进退两难,如果像市场预期的那样,六月开始降息,今年降三次,对二次通胀无疑是火上浇油;
但如果推迟降息,继续维持高利率环境,美国银行业发生危机的概率就会急剧加大,即便不是银行危机,在这种高利率的极限压力下,总有一个最脆弱的经济部门率先倒下(比如商业地产?),到时候不但要降息,还要像去年硅谷银行事件那样扩表,对通胀的刺激更大。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美国人民都会在接下来感受到通胀的再度痛苦,区别在于,后者经历某一类危机的程度有多大?
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利的一面在于,二次通胀说明美国经济需求较好,有些经济部门持续强劲,会推升出口需求;
但对资本市场的风险更大,如果美国不能在6月实现首次降息,而中国经济又没有回升,人民币汇率就会再次承压,宽松的货币政策预期也会被推迟,又会出现去年三季度那种对股市不利的宏观环境。
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哪一类资产最值得配置呢?
四大板块的配置建议
前面的结论,美国经济目前在“软着陆”目标中面临两大风险:一是二次通胀可能持续,二是某个部门发生危机事件,在这种宏观环境下,A股配置可以分为四类机会:
1、国际定价的大宗商品:无论什么情况下,软着陆、二次通胀或者风险事件,最为明确的机会都在于此
黄金
全球需求为主加上新能源需求的铜
一触即发的原油及油运
中国定价但受国际影响比较大的商品,铁矿石、煤炭
2、红利股:二次通胀或者风险事件,无论哪一个提前发生,都存在受益方向
高股息标的的主要逻辑取决于国内经济,国内经济如果持续低迷,这个板块就会保持资金的持续关注。但高股息有很多板块,具体方向也与全球宏观经济风险相关,如果二次通胀指向大宗商品,那么红利股中的资源类资产更有机会,如果发生风险事件导致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国央企相关资产就会成为避风港。
3、TMT及中小盘:视流动性压力而定
如果美联储顶着二次通胀的压力降息,人民币汇率压力降低,货币宽松政策空间加大,则可以继续看好。
但如果美联储6月不降息,全年降息预期下降一到两次,通胀持续,会给国内流动性较大压力,这些估值较高的资产压力较大,不看好
4、白马成长:大概率是底,小概率是腰
白马成长股是这一轮加息最受损的资产,目前已经充分杀估值,二次通胀如果只是在低水平持续,就是通胀的尾声,叠加出口提速,随时可能真正结束,看好这一类资产的见底行情;
但特殊情况下,如果美国通胀失控,不但不降息,反而有继续加息的预期,则白马有可能继续杀估值
最后,二次通胀还需要考虑一个最大的非预期因素——AI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
加息只能降低通胀的温度,只有技术突破才是通胀的真正敌人,企业利用技术突破获得的超额利润,由于技术的扩散性,并不能长期保持,最终都会体现为价格的下降,互联网的发展正是之前20年,美国可以长期保持低通胀的原因。
所以,AI获得突破性进展,让投资者明确地看到企业降本增效的前景,这才是战胜通胀的最大希望,虽然这一突破在今年就出现的概率较低,可一旦出现,上述假设就完全相反,直接利好TMT,其次为白马成长,对大宗商品和红利股都是利空。
来源 | 思想钢印(ID:sxgy9999)
作者 | 思想钢印 ;编辑 | 荔枝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You may like
- 波音和美国航空机构专家前往韩国协助调查坠机
- 波音公司参与济州航空失事客机黑匣子调查!飞机曾滑行超千米
- 海外中资股盈利预期12月仍下行 机构看好红利板块盈利韧性
- 人工智能如何“吞掉”美国电网?一文读懂
- 盘点2024年全球股市:美国涨幅超预期 印度高开低走 韩国被尹锡悦拖累
- 独家专访“灰犀牛”概念提出者米歇尔·渥克:零和博弈无异于两败俱伤 中美贸易紧张关系并非无解
- 突传利好!美国“两房”暴涨
- 韩国2024年CPI涨幅创近四年新低
- “特朗普2.0”将正式开启!1月美国政坛有哪些大日子?
- 【美股盘前】三大期指齐涨;热门中概股普涨;瑞银:预计特斯拉四季度交付量环比增长10%;美国天然气期货日内涨超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