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年内究竟降息几次?“华尔街最大谜团”今晚将水落石出!
Aim_yuan
发表于 2024-3-20 16:55:42
172
0
0
对于全球市场上的众多投资者而言,这无疑将是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就在今年年初,许多市场人士还一度坚信美联储今晚就会降息,但时至今日,美联储是否能在今年上半年顺利迎来“首降”,都已经需要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而今晚,很可能就将决定着美联储年内具体的政策走向!
目前,对于今晚的利率决议,唯一可以明确的一点是——美联储料将连续第五次会议,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不变。美联储上一次加息还要追溯到去年7月份,这也是美联储在过去两年紧缩周期中的第11次加息行动。接受业内媒体调查的所有投行机构,都一致作出了美联储在今晚会议上将“按兵不动”的预测。
然而,人们今晚视线的真正落足点,显然并不会停留于此。
由于眼下美国面临的粘性通胀问题比预期更为棘手,美联储会发现自己正尤为需要在鹰派和鸽派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作为季末的议息会议,投资者今晚将收获美联储新年的首份利率点阵图——关于美联储年内降息几次的悬念,有望在这张图上直接找到答案;而此外,美联储此前已经多次预告过,3月会议将正式讨论是否需要放缓或结束缩表的问题,这方面也料将成为今晚投资者的一大聚焦点。
以下是我们对于今晚美联储决议的多维度前瞻:
FOMC声明
在美联储1月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曾对当时的货币政策声明做出过大篇幅的改动。美联储当时剔除了关于可能加息的语句,对未来的政策路径也做出了更加中性的评估。
当时这份大修后的1月决议声明指出,“委员会判断实现就业和通胀目标的风险正在朝着更平衡的方向发展,在考虑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进行任何调整时,委员会将仔细评估即将公布的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以及风险平衡情况。”
可以预见到的是,在1月大改后,本月声明的改动变化可能不会太多,尤其是在前瞻指引方面,FOMC基本会保留其有关利率的指导方针,即在更有信心认为通胀持续朝2%的目标发展时,才会考虑降息。
而在其他细节措辞上,对劳动力市场的描述可能会透露出美联储对就业趋势看法的关键线索。今年1月,美联储表示失业率较低。不过有鉴于美国2月份失业率升至了3.9%,美国银行经济学家认为,FOMC可能会将声明中的措辞改为“失业率有所上升,但仍然保持在低水平”。预计这方面不太会有太多异议。
加拿大皇家银行表示,“我们美联储将在周三的FOMC会议上连续第五次将联邦基金区间利率维持在不变。而在连续两个月通胀超预期之后,货币政策声明语言的任何变化都将受到密切关注。”
利率点阵图
如同所有业内机构和评论人士在前瞻今晚美联储决议时都会着重提到的一样,美联储最新的利率点阵图可以说是今晚议息夜的重中之重——利率点阵图展示了美联储官员对未来几年联邦基金利率走向的预测。每位官员在图表中以一个点的形式表示其个人预测,点的位置代表该官员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水平。
目前,一个最大的悬念是,今晚点阵图对今年降息次数的预估,会否缩窄至两次。
当去年12月更新点阵图时,这些点曾指向2024年降息三次——19位美联储官员对2024年底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测中值为4.6%,2025年降息四次(利率预测中值为3.6%),2026年再降息三次(利率预测中值为2.9%)。
花旗集团经济学家Veronica Clark表示:“只需要两位美联储官员减少(降息)预期,就能将今年降息幅度的中位数降至50个基点。尽管我们认为美联储对目前的水平是满意的,但这方面绝对是有风险的。”
事实上,目前业内人士对今晚美联储决议的最大分歧,便主要集中在这一块——确实有不少业内机构预期美联储官员将收窄降息幅度的预估,但同样,也有一些机构认为美联储还是会维持全年降息三次的原有预测。
杰富瑞高级经济学家Tom Simons就属于前一阵营,他预计决策者的预测中值将显示基准利率到今年年底达到4.88%左右——这意味着全年只会有两次25个基点的降息。
而荷兰国际集团等机构则依然预计美联储点阵图将显示年内将降息三次。
高盛集团经济学家本周早些时候也调整了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的预测——目前仍预计今年将降息三次,低于此前预测的四次。高盛预计美联储今年6月将首次降息,2025年将有四次降息,最后一次发生在2026年,对利率终值的预测维持在3.25%至3.5%不变。
当然,除了对今年降息幅度的预估外,美联储对明后几年乃至中性利率的预估是否也会有所调整,可能同样会吸引部分目光。彭博美国首席经济学家Anna Wong表示,“我们预计点阵图将继续显示,FOMC与会者的中位数仍可能预计今年将降息75个基点。但对中性利率的预测中值可能会抬高,因为至少有五位FOMC官员在会议间歇期间提到了中性利率上升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从某种意义上,今晚点阵图如何变化所透露出的信息或者说潜台词,很可能将不仅仅局限于年内降息几次——人们对于首次降息何时到来的预判,料也将由此受到影响。因为如果美联储年内只有两次降息,人们将很难想象6月就会早早行动,然后在当中“空窗”上好几个月。就利率掉期指标而言,若美联储保留年内三次降息的幅度,那么相关定价更有可能会预示首次降息落在6月;反之,则上半年降息希望将变得颇为渺茫。
经济预测
利率点阵图本身只是美联储经济预测(SEP)中的一部分。在今晚的会议上,美联储还将公布对美国经济各类主要指标的最新预估,包括GDP、通胀和失业率。
目前,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可能会再次调高GDP预期,不过幅度不大,同时可能会略微调高通胀预期。一份业内调查显示,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决策者可能将把美国2024年GDP增速预估从1.4%上调至1.7%,通胀率预测则从2.4%上调至2.5%。
相比之下,荷兰国际集团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预估则相对悲观。以下是该机构的最新预测和12月美联储自身预测的对比:
事实上,在今年头两个月美国通胀指标持续超出市场预期后,美联储今晚究竟如何看待眼下美国经济的处境?本身便颇为有意思。而素有“新美联储通讯社”之称的著名记者Nick Timiraos隔夜在最新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个业内眼下鲜有人注意到的点,美联储似乎正开始着眼于经济衰退的风险。
Timiraos在文章中表示,官员们本周不会把衰退风险放在首要位置。然而,在今年余下时间里,这种风险很可能会主导美联储的想法,使其有可能在某个时间点降息。
Timiraos指出,目前在美联储内部,一个阵营认为,既然经济强劲,就没有必要降息,他们希望看到更多经济增速放缓的证据。这个阵营占少数,但最近的通胀数据令人失望,为其观点提供了佐证。
另一个阵营则更关注需求和就业走软的迹象。2月份失业率为3.9%,已从去年4月3.4%的近期低点回升。从历史上看,当失业率略有上升时,最终却会上升很多。对于这后一阵营的官员来说,一旦通胀数据为降息提供了理由,他们就准备立即降息,以免错失所谓的“软着陆”的大好机会。
美联储主席究竟会处在哪一个阵营里?投资者今晚不妨可以从他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寻找答案。
“鲍威尔的语气会更变得强硬吗?”桑坦德美国资本市场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美国经济学家Stephen Stanley表示,“我发现鲍威尔之前说的(降息)‘不远’评论令人惊讶,与大多数其他美联储官员不合拍。再加上又一次糟糕的核心CPI,也许他这一次的语气听起来会更接近FOMC中的其他人。”
缩表事宜
最后,今晚美联储决议还将有一个市场关注度相对二线,但长期宏观影响力不亚于何时降息的悬念——何时放缓或停下缩表步伐!
自2022年年中以来,美联储每月允许至多6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350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到期不续,以缩减其资产负债表,这个过程被称为量化紧缩(QT)。但美联储不可能永远保持这种步伐。越来越多人已经在思考哪些因素可以促使美联储放慢缩表,什么时候会发布此类公告,以及放慢缩表的进程可能持续多长时间。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今晚的新闻发布会上,料有望详细阐述美联储内部对此的最新讨论结果。到目前为止,美联储已将其证券持有量从2022年4月的8.5万亿美元减少到今天的约7万亿美元。
目前,多数受访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将在今年6月宣布放慢量化紧缩步伐,从6月或7月开始实质实施减码QT。他们预计到2025年12月资产负债表规模将降至6.7万亿美元。
摩根士丹利在近期发布的一份研报中认为,通胀进展和资产负债表将在3月会议后占据主导地位。该行预计,美联储将在5月宣布放缓QT,并在6月正式开始放缓。这将导致美联储缩表进程持续更久,到2025年2月左右结束。具体而言,摩根士丹利预计美联储将会把国债的QT速度减半,降至每月300亿美元。
前纽约联储主席杜德利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杜德利预计,放缓量化紧缩的最终计划应会在今年年中到位,美联储可能将减少国债缩减速度,可能降至每月300亿美元。此外,美联储最终可能回归全部持有国债的组合,同时增持短期票据,这也暗合了3月初美联储理事沃勒提到的提高短期美债占比的建议,即所谓的反向“扭转操作”(反向OT)。
Bleakley Financial Group首席投资官Peter Boockvar在给客户的一份说明中写道,“我们正在接近一个点,即QT开始超过美联储逆回购工具的降幅,流动性因此开始流失。现在,这(放缓缩表的讨论)将比美联储今年是降息一次、两次、三次乃至完全不降息更为关键。”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You may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