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正酝酿一场危机
我心如烟卸
发表于 2023-10-23 20:27:37
328
0
0
充满传奇色彩的英国名校面临棘手难题。几乎每来一名英国本土学生就读都会让大学赔钱。
英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1%,但英国的大学系统拥有11所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更有三所大学跻身前10位。大学系统的健康发展,格外关乎英国这个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的前途,同时也极其关乎对全球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研究。
这一系统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来自政治方面的风险。在美国,私立大学和许多公立学校可自行决定学费标准,而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则是由政府设定针对所有国内本科生的学费上限——从剑桥到考文垂,每所大学的学费上限都是相同的。自2010年以来,尽管通胀导致学校成本大幅上升,但学费上限基本保持不变。北爱尔兰将国内学生的学费减半。苏格兰则完全不收学费。
最终的结果是:美国的大学不断调高学费,大搞瞄准顶尖设施和顶尖科研的“军备竞赛”,导致学生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英国的大学则面临着相反的问题。它们无法收取足够的学费。
为了填补资金缺口,英国的大学想方设法削减开支,从科研经费,到教师薪资,再到宿舍,无不成为削减对象,这些大学还将更多课程搬到线上教授。大学越来越依赖外国学生,因为它们能够按市场价格对外国学生收费。这些大学也在减少招收本地学生:英国青少年上大学的比例目前正在下降,这是几代人以来首次出现的现象。
牛津大学(UniversityofOxford)研究高等教育的教授西蒙·马金森(SimonMarginson)说:“这是一个转折点。”他说,如果政府不介入,就连英国的顶尖名校也有可能出现财务状况恶化和质量下降的情况。英国上议院9月发布的一份新报告称,英国大学的资金系统难以为继,危机迫在眉睫。
据政府监管机构称,在最近一个学年,约有30所大学报告出现财务亏损,今年这一数字可能会增加两倍,约四分之一的大学都会出现亏损。不过,该机构表示系统总体状况仍然稳健。去年,约有83所大学的教师参加了要求加薪的罢工。
英国大学系统的排名仍然高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从英国数据公司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HigherEducation)衡量的13项指标来看,英国大学有九项指标出现下滑,其中包括研究和教学方面的全球声誉。该公司于9月27日公布了最新的大学排名。
“再过一百万年也不可能”
英国的绝大多数大学是公立大学,经费来自政府年度预算。这意味着,决定学费标准的是政客和官僚,而不是大学自己。英国大学自1998年开始收学费以来,政府已经三次提高学费水平,这引起了学生的强烈抗议。
大学预算问题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缓解。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RishiSunak)领导的保守党政府主管高等教育的大臣罗伯特·哈芬(RobertHalfon)在接受泰晤士高等教育采访时表示,在英国平均工资过去两年因高通胀而下降的情况下,提高学费“根本不可能,再过一百万年也不可能”。而极有希望在明年的大选中获胜的反对党工党通常谈论的是削减学费,而不是提高学费。
哈芬拒绝就本文接受采访。英国教育部的一位发言人说:“我们将继续保持学费上限不变,以便为学生和纳税人提供更好的价值,并控制高等教育的费用。”这位发言人还表示,高等教育部门的财务状况总体上是稳定的。
东英吉利大学(EastAngliaUniversity)副校长戴维·马奎尔(DavidMaguire)说:“到头来,这会导致我们无法提供足够优质的教育,从而无法吸引最聪明、最优秀的人才来我们的大学就读。而正是毕业后的这些人才,会为建立在服务和知识基础之上的英国经济作出贡献。”东英吉利大学设有创意写作课程,毕业生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KazuoIshiguro)和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IanMcEwan)。
英国大学孕育了许多重大突破,从进化论和万有引力理论的构建、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探明,到近期面世的阿斯利康(AstraZeneca)新冠疫苗,都脱胎于英国大学的土壤。英国大学目前正在研究癌症疗法、人工智能和下一代电动汽车电池等至关重要的课题。根据英国教育智库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igherEducationPolicyInstitute)的数据,当今世界的领袖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曾在英国大学接受过教育,人数仅次于美国。
自2012年以来,英国国内学生的年度学费仅上调过一次,2017年,学费从一年9,000英镑上调至9,250英镑,相当于从11,200美元上调至11,500美元,涨幅为2.8%。高等教育咨询公司DataHE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经通胀调整后的学费实际下降了约三分之一。该公司估计,如果学费上调幅度与通胀率保持一致,应该要接近1.4万英镑。
同期,美国私立非营利性大学学费的名义费率上涨了近40%,经通胀调整后上涨近10%,平均达到34,041美元。美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公立大学对州内学生收取的年度学费平均上涨至9,596美元,未经通胀调整的涨幅为34%,经通胀调整后的涨幅为5.4%。
英国罗素大学集团(RussellGroup)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22至2023学年,集团内大学的赤字相当于每名英国学生近2,500英镑,预计到2030年赤字将增加一倍,达到每名学生5,000英镑。罗素大学集团相当于美国的常春藤联盟(IvyLeague),由英国24所顶尖研究型大学组成。
牛津大学新任副校长、神经学家艾琳·特雷西(IreneTracy)在今年3月举行的一次高等教育研讨会上说:“我在上任后的头三个月里了解到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即高等教育部门的财务状况多么岌岌可危。我们的财务前景确实令人忧心。”
中间路线
英国的情况让人们不禁发问,哪一种高等教育模式效果最好,又该由谁来支付费用:学生,还是纳税人?大学文凭能够让学生在此后一生中获得更高的收入;而纳税人必须权衡,是支持教育,还是支持国防开支、医疗保健等其他优先事项。
美国的私立大学按市场价格收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可以获得经济援助。这种制度缔造了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系统,令美国经济受益良多。但飙升的学费让一些人上不起大学,并导致全国学生债务规模膨胀到1.6万亿美元,也让人们越来越质疑,昂贵的大学教育是否物有所值。
欧洲大陆的大多数大学以及苏格兰的大学处于另一个极端,这些大学是免费的,由政府为学校拨款。这种做法通常很受选民欢迎,理论上意味着,即使是最贫困的家庭也能上得起大学。但由于大学由纳税人埋单,政府为了控制成本,会对学生人数设置上限,这就使入学机会受到限制。
欧洲的大学虽然拥有良好的声誉,但几乎没有全球顶尖名校,也较少诞生突破性科研成果,这与欧洲的财富、历史和发展水平并不相称。
英格兰和威尔士以及亚洲和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则一直在努力寻求中间路线。从2012年开始,政府减少了对大学的公共资助,同时大幅提高了学费上限,并取消了对招生人数的限制。英国青少年上大学的人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得多,那些来自最贫困家庭的青少年也不例外。
对从政者来说,这种模式有两大缺点。由于学费由政府而不是由大学来定,学生和选民便将学费上涨怪罪于从政者,而不是怪罪于大学。
第二,由于英国所有的学费和开支都由政府预付(学生在毕业后开始偿还学费,偿还比例视收入超出特定门槛的幅度而定),政府发现,新制度实施后,学费上涨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政府支出突然间超出了接受范围。此外,如果贷款人达不到收入门槛,政府会在若干年后注销贷款。政府表示,以这种方式注销了大约一半的学生贷款。
既花费了更多公共资金,又因学费上涨而招致选民的指责,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情况让从政者没有再提高学费上限。
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全球事务官菲尔·巴蒂(PhilBaty)说:“在英国,感觉既有模式已经被打破,但却没有政治意愿或资金来修复它。”公信力的下降“会给未来的伙伴关系、投资和合作造成令人担忧的后果”。
英国财政大臣杰里米·亨特(JeremyHunt)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费的引入虽然存在争议,但增加了英国学生的入学机会,并提高了教育质量。他还说,英国政府已增加拨款,支持高等教育部门的科研支出。但他补充说:“我不否认……即使有学生贷款制度,英国学生负担的学费也还是十分昂贵,他们同样还要面临其他支出压力。”他称赞高等教育部门推动多元化,招收更多国际学生。
上下铺
在年通胀率为2%的情况下,为学费设置上限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2022年物价平均飙升8%,今年可能会再涨7%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学费上限就事关重大了。
DataHE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年,通胀吞噬了英国大学逾30亿英镑的年收入。如果今后几年的通胀水平仍然处于相对高位,大学将面临更大的赤字。
对马奎尔这样的大学管理者来说,这种状况意味着要削减成本。马奎尔来到东英吉利大学,任务是帮助填补一年3,000万英镑的预算缺口。他所在的大学已经裁掉一些行政和教学人员,并在一些教学和研究领域削减经费,不过,他拒绝透露具体是在哪些领域。他说:“大学跟任何企业一样,必须做成本管理。”
由于招收国内学生导致赤字扩大,英国大学便没有那么多钱来资助学术研究。学术研究经费通常来自政府、大学自身和公司等私人来源。从历史上看,大学做科研会赔钱——花费要大于通过专利或衍生企业取得的收入。例如,政府数据显示,在2021至2022学年,英国大学的科研支出为140.6亿英镑,科研带来的收入为95亿英镑。
大学管理者表示,虽然近年来科研支出略有增长,但如果大学在其他领域的赤字扩大,这种增长势头就难以为继。
“我们在科研经费的可持续性方面遇到了问题。”英国大学联合体UniversitiesUK的首席执行官维维安·斯特恩(VivienneStern)说。“整个系统入不敷出。”
大学对在线教学的依赖大大增加,即使在疫情之后也是如此。19岁的伊莎贝尔·科里(IsabelleCory)在约克大学(UniversityofYork)学习生物学,她选择约克大学,是因为该校拥有出色的学术声誉并且宣称重视面对面教学以及学生与教授的交流。但她表示,在她入学的第一年,即2022至2023学年,她选的六门课中有五门是在线教学,学生经常观看预先录制的讲座,只能偶尔跟老师见面讨论授课内容。今年,她的课程中仍然有一半是在线教学。
她说:“新冠疫情之后,我发现自己不太喜欢在线学习,我更喜欢面对面授课。我选择约克,而没有选择我申请的其他大学,就是这个原因。但来了以后,我感觉自己被误导了,在课上学习时间和面对面教学方面,情况不尽如人意。”
约克大学一名发言人说,该校在疫情之前就拥有将面对面教学与线上授课相结合的优质包容性方案。该发言人还表示,这种方式受到学生的好评。
英国今年发生了教师罢工,导致许多学校的部分课程停课,除此以外,一些教师还抵制为试卷和论文评分,造成今年夏季有数万名学生未能按时毕业,也没有可向未来雇主展示的最终成绩。
来自弗吉尼亚州的美国学生泰勒·普(TylerPugh)在牛津大学攻读社会政策硕士学位,他说,教师罢工导致他的一年制学位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没能按计划开设。正在进行的教师抵制评分运动还导致他无法按时毕业。他说:“虽然这对我和其他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但我理解教授们的出发点——他们正努力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
由于没有钱建造新的宿舍和设施,一些大学今年告诉学生,他们可能得住在旅馆里,或者使用上下铺来凑合解决住宿问题。普华永道(PwC)和英国学生在线论坛StudentCrowd近期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英国只有68万间专门为大学生建造的宿舍,而需要解决住宿的学生多达140万。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University)今年夏季称,该校不会为居住地点在一小时车程以内的学生提供校内住宿。
近年来,英国大学对收入的追求使得其招收的外国学生人数激增。外国学生的学费也出现飙升。罗素集团大学外国学生的平均学费由2017年的18,000英镑攀升至23,750英镑——比美国私立大学学费的增速还要快。
这促使英国大学优先招收外国学生而非本国学生。
近年来,各大学招收的国内外学生均大幅增长。不过,国内学生的增长现在已经停滞,而外国学生数量仍在继续快速增长。政府数据显示,罗素集团大学本科生中,外国学生所占比例由五年前的16%上升至25.6%。
“弥补缺口的唯一办法是调整学生群体的构成,这样可以从国际学生那儿收取比国内学生更多的学费。”罗素集团成员校卡迪夫大学(CardiffUniversity)的副校长科林·赖尔登(ColinRiordan)说。“比例必须改变,只能如此。”
这种情况引发了关切,人们担心英国青少年会渐渐被自己国家的顶尖大学拒之门外。2022年,英国顶尖大学面向国内学生的招生名额减少了13%。
去年,英国青少年被第一志愿大学录取的比例降至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可能会影响青少年对于上大学的总体态度。政府数据显示,英国18岁学生上大学的比例首次出现连续第二年下降。
为避免英国青少年上大学的比例进一步下降,英国大学必须在2030之前为国内学生创造4.5万个新的入学名额,才能跟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但鉴于招收国内学生会让大学赔钱,英国大学不太可能这么做。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QueenMaryUniversity)的校长科林·贝利(ColinBailey)说:“我们如何负担得起这么多学生?目前,教育系统无法接收这4.5万名新增学生。”玛丽女王大学主要招收低收入群体的学生。
在美国大多数顶尖私立大学,海外学生在学生总数中所占比例一般不到四分之一,但在牛津和剑桥,海外学生的比例却超过了三分之一,在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College)、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和国王学院(King’sCollege)等其他顶尖学府,海外学生的比例更是超过了一半。在数十个研究生项目中,海外学生占据了四分之三的比例。
2021年,英国大学的新入学中国学生人数从2015年的6.2万人增至近10万人。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igherEducationStatisticsAgency)的数据显示,就印度学生而言,2021年新生人数增至8.7万人,而2015年仅有9,000人。
大学管理者表示,如果严重依赖外国学生,大学的财务状况便容易受到地缘政治和政府移民规定等不可控因素影响。
“大学是要培养高技能、在经济上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力,”DataHE的主管马克·科弗(MarkCorver)说。“所以眼下的情况是不正常的,政府正大力鼓励最受欢迎的大学优先为经济竞争对手,而不是为本国经济培养人才。”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