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向下流动的社会:日本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张利亚
发表于 2024-1-31 15:28:59
1207
0
0
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就职后不久发表的演讲中说道:“现在的孩子成年时,将是历史上第一个生活水平低于自己父辈的世代。”
克林顿发表这番演说,借以激发人们的危机感,进而说明自己的经济发展长期战略。
但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一代人不如一代的不是美国,而是日本。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纵观美国经济,总体依然呈稳健发展态势,去年美国名义GDP增长高达6%,如果不是高通胀的影响的话,美国的经济更为强劲和稳健。
而日本呢?在人均GDP停滞三十年的情况下,还面临着少子老龄化问题,居民收入以退休金的形式加速从在职人员转移到退休的老年人手中。
这是一个缺乏向上流动的社会,更进一步,在日本年轻人看不到向上希望的当下,他们反过来过上了“宅男”生活,选择“向下流动”。
尽管日本过去几十年整体来看并无明显变化,但聚焦在年轻人身上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收入呈明显下降趋势。
这是属于日本的“下流社会”。
所谓“下流社会”,指的是子女到了和父母辈同样的年龄时,其社会经济地位较之父母辈明显下降。
而今天,这样的社会趋势,可能也慢慢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代际间的社会经济地位变动主要是向上流动,这具体体现在,70后都是农村出身,到了80后90后开始定居城市,随着00后的长大,越来越多在城市里出生。
反过来,这些人在长大后,80后和90后也往往比70后父辈们更容易获得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大部分男孩可以获得比父亲更好的职位,大多数女孩则可以和比自己父亲更优秀的男性结婚。
但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困在学历里,不上不下,对未来的巨大期望在和现实碰撞后变得支零破碎,于是不少年轻人借由考研或考公来扭转自己的劣势。
但随着就业形势的愈发严峻,不少年轻人甚至在家做起了“全职儿女”,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变成了全职儿女。
这背后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大概还是因为阶层固化导致了学历的代际上升被中止,学历固化导致了阶层的进一步固化。
我们看到,越来越难出现的“寒门出贵子”,清华北大的学生家境一个比一个好,这也印证了那样一句话:父辈间的经济地位上的差距,会通过学历或各种资源传递给子女,这种倾向愈发明显。
这是阶层固化的根本特征。
为什么龙会生龙凤会生凤?那是因为在他们出生起,父辈的经济地位就注定了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包括学习、言传身教、圈子和环境,这些都成为了他们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这些人最终被名校录取,走上了和父辈们相同的道路。
而其他人,则开始朝着一个相反的方向走去。
这是日本社会三十年的巨变,却也是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从宏观上来看,日本社会历经数十年的通缩环境,这和我们目前的困境不谋而合,而在房产泡沫化的风险上,我们更是亲眼目睹日本如何从一个人均GDP超越美国,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在接受彭博电视节目访问时就提到,他认为我们正面对类似于日本1990年代陷入长期经济颓势的挑战。
但我们和日本的不同之处也在于,我们的民间储蓄率依然很高,高达130多万亿人民币,这个巨大的储蓄池,几乎等同于我国一年GDP总量,这能够保障我们在危机关头,去避免系统性风险发生。
也能够很容易去避免,发生在日本身上的资产负债表衰退。
但同样的,地产危机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相比日本,我国在家庭房产面前的捆绑度更高,80%的家庭都拥有自己的房产,因此房地产问题,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衡量我们是否会迈入日本困境的主要因素。
什么会导致资产负债表的飙升?答案就是资产价格的腰斩,例如日本在地产泡沫期,东京度的房价一度跌幅50%,我们很难想象,如果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那么背后会是多少个亿的财富蒸发。
因此,只要地产不跌,或者说房价坚挺,那么大概率我们就不会陷入到日本类似的困境之中。
但通缩的大环境,却也值得我们警惕。
CPI和PPI萎靡不振,这基本上反映了物价下跌,需求不足的问题,这和日本当年经济泡沫状况类似,但房地产于GDP占比高,也和日本当年的情况相同。
需求不足的背后,其实就隐隐有人们对房地产下行的担忧,而130多万亿的存款,其实也是为了防止不确定性风险的发生。
统计局的数据也不难看出这一点,从去年10月开始,单月CPI连续三个月下滑,12月同比下跌0.3%,凸显内需不足,通缩压力加大。
去年12月单月CPI同比则下降2.7%,已经是连续第15个月下降,显示出口订单数量下滑,上游生产活动疲乏。
更进一步,人口的老龄化加上欧美的科技围堵,这些都是我们经济复苏的不利条件,而日本的优势则在于,尽管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但日本的内聚力很强,换句话说,日本的下游保障很强,哪怕是破产没有工作,日本较为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依然让大多数人,不至于度过穷困潦倒的一生。
这也是日本年轻人能够被称为“平成废宅”的关键性因素。
毕竟,躺平某种意义上,也是需要资格的。
这是日本的神奇之处,一个经历三十年衰退的经济体,犯罪率依然很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恶性事件,同时也没有大规模的实质性不满事件,这是日本社会的内聚力。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曾对我们做过一个预测,如果楼市继续下跌并引发金融危机,那么我们的GDP增长可能会跌到1%-1.5%。
这是极端情况下的假设。
我们破局之处的关键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转型。
此前就有人猜测我们是否会陷入低欲望社会,得到的回答是不会,答案是我国人均收入偏低,不满足低欲望的条件。
这就是转型的最大优势地位。
这几年很流行躺平这个词,但我们知道,人躺平也是有代价的,必须要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躺平,而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只有一万多美元,所以对于财富的渴求,对于物质条件的渴求,依然很高很高。
大多数人并不会满足于现在的收入,这也就给我们提供了转型的必要条件,即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财富的渴望。
转型,其实就是摒弃过去的发展模式,从以基建推动过渡到以第三产业推动,以消费推动的经济发展路径。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不会有太大泡沫的可能性,只有抛弃资产的虚高,那么经济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去年10月底的金融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等。
只要在供给侧着手,最终才能够起到推动消费、拉高就业、促进收入增长的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依然需要借助外力的帮助,这是毫无疑问的。
以我们内部来看,在人均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很难有特别大的增长空间和增长引擎,因此把先进制造业做起来,其实是向外收割,以电动车为例,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目的就是抢占国外市场。
赚国外市场的钱,用盈利来一步步改善就业上的收入水平,当内部的收入水平提上来之后,那么以消费为驱动的第三产业才会形成。
否则,我们很难直接说要求企业给所有员工涨薪,因为涨薪的背后必然意味着产品价格的上涨,企业要想给员工加薪,一定是利润率和营收增长的结果。
而在眼下我们人均收入大体正常增长的情况下,我们依然需要借助欧美市场,来扩大我们的既有优势。
除此之外,我们还不能忽略企业自身大家经营成本,把企业经营成本降下来,为企业减负,其实就是为员工涨薪。
企业负担大,员工薪资自然难以高得起来。
从这两个角度入手,才是我们走出日本经验和教训的根本。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