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被跨国药企收购的中国创新药公司出现 亘喜生物有何特别之处?
我心如烟卸
发表于 2023-12-27 15:10:53
240
0
0
据双方消息,亘喜生物股东将在交易完成时获得亘喜生物普通股每股$2.00(相当于每股美国存托股份(ADS) $10.00)的现金,外加亘喜生物普通股每股$0.3(相当于每股ADS $1.5)的不可交易的或有价值权益(CVR),包括CVR在内的总交易价值为12亿美元。
这其中,现金首付部分的交易价值约为10亿美元,较之亘喜生物在今年12月22日的收盘价溢价62%,比公告发布前的60天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格(VWAP)3.94美元溢价154%。若前述首付款以及潜在的或有价值付款达成,合计交易价值约为12亿美元,较之亘喜生物在今年12月22日的收盘价溢价86%,比60天的VWAP溢价192%。
该交易预计将于2024年第一季度完成。若交易完成,亘喜生物将从纳斯达克退市,作为阿斯利康全资子公司继续在中国及美国运营。
截至美东时间12月26日收盘,亘喜生物股价9.920美元/股,高涨60.26%,总市值为9.52亿美元。
首家被MNC公开收购的中国biotech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年国内创新药出海热潮中,相较于此前biotech仅出售管线和进行技术授权,本次亘喜生物是被整体收购。其也成为国内首家在公开市场上被MNC收购的biotech。
在此之前,亘喜生物几乎以每年一轮的速度进行融资,包括2017年A轮、2019年B轮、2020年C轮融资,金额分别为约7000万人民币、8500万美元、1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通和毓承、礼来亚洲基金、淡马锡投资、LAV投资等多家知名机构。以披露的股份数量、交易价格、公司ADS比率计算,这三轮融资的每股ADS成本分别超1美元、超5美元、8.18美元。
此后,公司在2021年登陆纳斯达克IPO,又融资2.09亿美元,当时每股ADS成本约为19美元。到今年8月,亘喜生物又获1.5亿美元定增,其中1亿美元交易价格的每股ADS成本为3.60美元,5000万美元认股权证的每股ADS成本5.58美元。
而以本次亘喜生物被收购,股东获得每股ADS价格10美元来看,除了远低于IPO时的价格水平外,前期一级市场机构和今年参与定增的机构都实现了获利退出,且越早入局获利越多。今年参与定增的机构获利水平还超过了B轮、C轮的投资机构。
实际上,在医药生态更加成熟的美国,前述收购和投资人退出的路径更为常见。同时,biotech和大药企的分工也更明确。前者的竞争力在于创新技术开发,后者则擅长后期开发和商业化。因此,成功biotech的命运大多是做出有价值的管线,然后被大药企收购,完成后期开发和生产、销售。典型案例即为罗氏旗下的基因泰克(Genentech)。
而从国内biotech发展的角度看,自2015年起,药审改革等一系列鼓励医药创新的政策相继落地,国内biotech前期融资烧钱、高歌猛进,不少公司自建生产基地、商业化团队,直到近两年,泡沫消退、资本冷却,不得不存粮过冬。当下,不少biotech从biopharma(生物制药公司)的梦中醒来,更加务实和注重投入回报。以此来看,本次亘喜生物被收购也为国内biotech“续命”、找准定位率先走通了一条新路径。
亘喜生物为何获得青睐
回到此次交易,从双方来看,在近几年大举进军ADC(抗体偶联药物)加码肿瘤领域后,阿斯利康本次收购亘喜生物想要加强的是血液肿瘤方面。此前,阿斯利康在这一领域的大单品是已上市的BTK抑制剂阿可替尼(Acalabrutinib)。在而CAR-T疗法上,自诺华的全球首款产品Kymriah于2017年在美国上市后,全球范围内已有8款产品获批,均针对血液瘤,靶点集中在CD19和BCMA上。
本次收购被着重提及的是亘喜生物的GC012F。这是一款靶向BCMA和CD19的双靶点CAR-T疗法,覆盖适应证包括多种血液肿瘤和自免疾病,进度最快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已在美国处于1b/2期临床阶段。
在今年的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亘喜生物公布了该药一项正在开展的单臂、开放性1期IIT(由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数据。截至今年10月1日,22例可评估多发性骨髓瘤新确诊(NDMM)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18.8个月,经过GC012F治疗后,ORR(客观缓解率)为100%,sCR(严格完全缓解率)为95%(21/22)。同时,该药安全性良好,仅有27%(6/22)的患者出现了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且均为低级别。
除了亮眼的数据,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的原因或还在于看中其差异化的CAR-T技术平台,包括针对自体CAR-T的FasTCAR平台、针对异体CAR-T的TruUCAR平台和针对实体瘤的SMART CART模块。这都针对了眼下CAR-T疗法存在的问题。
作为末线治疗药物,CAR-T适用患者的等待时间通常非常有限。但目前CAR-T“现配现用”,业内的生产时间约需要2到6周。因而缩短生产时间成为各家的追求,如老玩家诺华新开发的T-Charge CAR-T生产平台。亘喜的FasTCAR平台也在此处着手,公司称其可实现次日完成生产,并提供更好的CAR-T细胞。GC012F即在该平台上开发。此外,受限于“一人一药”的特点,CAR-T当下无法规模化生产,因而价格高企。TruUCAR平台则是通用型同种异体CAR-T平台,开发以期摊薄生产成本。
另外,阿斯利康在细胞疗法上的进度虽不及诺华、吉利德等其他药企,但此前在CAR-T领域已有布局。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显示,目前阿斯利康已拥有C-CAR031、AZD6422等管线进入临床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前者针对肝癌,后者针对胃肠道肿瘤。
这背后也折射出当下CAR-T“小市场”的困境。毕竟全球新发癌症中,血液瘤仅占10%,实体瘤才是更大的市场。随着入局者增多,竞争加剧,早有CAR-T公司向这一领域布局。不过近两年,CAR-T疗法也开始往仅次于肿瘤的第二大市场自免病领探索,如南京驯鹿、药明巨诺等公司。GC012F也用于自免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GC012F针对难治性SLE的1/2期临床试验已在中美两地获准展开。
而实际上,CAR-T上市的时间也不到10年,还属于新兴疗法。在产品副作用、生产工艺等方面都存在未知和优化空间。对于亘喜生物来说,除GC012F外,其还有多条在研管线。开发风险、后期大规模临床成本、生产制造难度等都是其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此之下,委身于大药企不失为一个好选择。珠玉在前的案例即是传奇生物牵手强生在全球开发西达基奥仑赛(Cilta-cel),其业绩已远超国内已有产品上市的CAR-T公司。当然,这一前提是有优秀的临床数据、产品疗效和安全性。
另外,与阿斯利康牵手或也有迹可循。前述阿斯利康已在推进的C-CAR031由其和国内biotech西比曼生物共同开发。而亘喜生物的创始人曹卫在CAR-T领域深耕多年,此前也是西比曼生物科技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