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中的两个风口!
fengzhrng
发表于 2023-12-7 16:08:16
1190
0
0
这场萧条的跌幅之大(下跌90%),持续时间之漫长(十几年),并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果之毁灭性,都是历史罕见的。
审视这场大萧条,我们会发现,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192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繁荣及泡沫。
这场繁荣是由众多利好堆积在一起形成的,包括生产力进步、出口繁荣、政府加杠杆、民间加杠杆等等。
生产力进步的典型例子,是汽车行业引入了福特制的流水线技术,制造业发明了标准化管理的泰罗制等等,让工人的产出和收入大幅增长。
另外,无线电和电机技术的进步,让收音机、洗衣机、空调、冰箱等家电进入到千家万户,引发了另一场消费狂欢。
出口方面,一战后欧洲强国被打残,美国公司趁机抢占了许多本来由德国、法国占领的海外市场,支撑了经济的继续繁荣。
上至政府,下至民间的疯狂加杠杆,也是不可忽略的。
民间层面,资本家们发明了分期付款制度,让普通老百姓可以先消费,再付款,进一步刺激了房地产、汽车等各行业的消费繁荣。
政府层面,柯立芝总统大搞“市场放任主义”,松绑金融管制,任由信贷泡沫膨胀,表外电话贷款、信托投资、股票赊购等金融创新不断出现,让杠杆进一步放大。
空前的大牛市,导致泡沫一旦破灭,必然带来巨大的跌幅。
第二,大萧条的政策应对失误。
坦率的说,如果政府应对得当,再糟糕的问题,也是有缓冲机会的。
但偏偏,当时的共和党胡佛政府,却犯下了一系列错误,导致问题被持续放大。
第一个错误,是收缩流动性。
在股市崩盘中,疯狂的资产抛售会加剧流动性危机,政府理应及时救市。
但当时的美联储刚成立不久,缺乏应对常识,不仅没有救市,还加大力度去杠杆。
统计数据显示,在1929-1930年间,美联储依然在执行着反通货膨胀和经济紧缩政策,将利率定在高位,让货币供应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维护金本位制度。
直接后果就是出现了一波企业倒闭潮,5000多家银行倒闭,86000家企业停工,1300万工人失去了工作,27万个家庭被赶出出租屋。
第二个错误,是加税。
经济危机中,企业和个人都没钱,自然应该通过减税来刺激消费,激活市场。
但胡佛政府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由于经济萧条导致联邦政府税收减少,赤字激增,《1932年税收法案》被两党无异议通过。
按照新法案,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大幅提高,地产遗产税涨了一倍,就连战时货物税也重新开始征收,最终让经济雪上加霜。
第三个错误,开打贸易战。
经济开放、自由贸易,能促进生产力进步,这是《国富论》的奥义所在。
但经济危机中,蛋糕缩小,胡佛政府为了迎合民粹需求,最终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
这部法案大幅提高了农产品与工业品的关税,并迅速引来了欧洲国家的反制和报复措施,使美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骤降50%以上。
于是,19世纪以来确立的世界贸易市场一夜崩溃,将美国经济进一步推向了深渊。
过度的繁荣和错误的应对,本来就让危机很深重了,但很多人没有留意到的是——
这轮萧条之所以如此漫长,背后还有一个长期性问题,第一次出现了。
那就是人口危机。
过去的一百多年,美国之所以能蒸蒸日上,超越欧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规模大,并且增长速度快。
1776年,当华盛顿宣布独立时,这个国家只有250万人。
一个世纪后,到1880年,美国人口增长到5000万左右,增长了近20倍。
1920年,美国人口增长至1.05亿人,是发达国家中第一个人口过亿的国家,比当时任何其它国家的人口增速都要快。
不过,在1929年-1933年的大萧条期间,美国人口却罕见地下降了700万人。
究竟发生了什么?
后世的分析表明,原因主要是出生率的下降,和移民的减少。
首先是年轻人变得不愿意生孩子了。
显著的转变发生于1920年,美国宪法第19条修正案通过,女性破天荒地获得了选举权,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
受此影响,已婚妇女再就业成为一种风尚,女性的生育意愿大幅度降低,晚婚晚育变得普遍,这就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
另外,是移民的减少。
美国历来是移民大国,仅从1880-1920年,就有大约2500万人从欧洲移民到美国,这是美国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
但一战之后,美国跻身世界强国,欧洲各国迎来大衰退,导致移民美国的浪潮进一步高涨。
汹涌而来的移民潮引发了保护主义,1921年,美国通过《移民紧急限额法》,1924年又通过《国别来源法》,从国别和名额上限制了移民的流入。
所以在大萧条之前的1920年代,美国人口其实就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但人们并没有过多重视,如今大萧条弥漫,失业率高企,又进一步导致了生育率的下滑,人口危机加重。
人口减少,意味着消费市场的萎缩,危机进一步长期化。
如此多重因素积累下,内需低迷、出口崩溃、企业连环倒闭、股市连年下跌,最终让大萧条的时代变得毫无希望可言。
幸运的是,美国在小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及时推出新政,让经济危机没有酝酿成大规模的政治动荡。
美国之外的世界,就更悲惨了。
在西欧和日本,由于失业率高企、两极分化和政府无能,导致民粹主义盛行,越来越多废青上街,打砸、火烧店铺,最终演变成法西斯统治。
在东欧和亚非拉,则是饥荒遍地、革命情绪高涨、战火不断绵延扩大的暴力世界。
这就是1930年代的世界,一个毫无生机的绝望年代。
在这样的时代搞投资,无疑是地狱级别的。
无数的股神,就是在这样的跌跌不休中坠落凡尘,从此一蹶不振。
无论是天才的交易大师利弗莫尔,还是价投的祖师爷格雷厄姆,都被这轮大萧条折磨得痛不欲生。
利弗莫尔虽然在大萧条的早期,通过做空赚到了一亿美元,攀上投资生涯的巅峰,但最终却在漫长的底部震荡中耗尽了元气,以自杀了却残生。
真正的股神,不在于他是否遭遇过挫败,而在于他能否在挫败过后,反思策略,找到重生之路。
格雷厄姆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做到了这一点。
本杰明·格雷厄姆,1894年5月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婴儿的时候随父母移居纽约。
他的父亲是一个瓷器和古董商人,原是波兰贵族,由于波兰被俄国占领,他先后移民到伦敦和纽约,将这个家庭带到了世界金融中心。
格雷厄姆在少年时代获得了良好教育,曾就读于纽约最好的高中之一布鲁克林中学,接着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
在求学生涯中,数学是这位学霸的最爱。
他喜欢数学中所展现的严密逻辑和必然结果,而这种逻辑的理智对于以盲目和冲动为特色的金融投资市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914年,格雷厄姆大学毕业,进入纽伯格·亨德森·劳伯公司成为一名证券分析师。
当时,市场上的主流分析方法是道氏理论,主要看大势,而对个股的财务分析仍处于很原始的阶段。
格雷厄姆透过大量的财务研究,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奥秘。
当时的上市公司们,为了隐瞒利润或在债权清理时逃脱责任,常常千方百计地隐瞒公司资产,公司财务报表所披露的往往是低估后的资产。
格雷厄姆认为这里存在一个重要的机会,只要大量并全面的分析公开资料,多方对比,要找到这些存在隐匿性资产的公司并不难。
一旦发现了,悄悄买入,然后推动市场对其资产价值的发现,最终的胜率是很大的。
第一战在1915年,标的是一家即将破产清算的矿产公司——哥报海姆公司。
通过对公司旗下的矿产资源、市场报价的核算,以及与股价、市值的对比,格雷厄姆判断,标的市值与其实际资产价值之间有一个巨大的价差空间。
于是,格雷厄姆建议上司大量买入股票埋伏,等到1917年标的公司资产清算时,获得了18.53%的回报。
此后不久,格雷厄姆升任为纽伯格公司的合伙人,1923年离职,成立了格兰赫私募基金,开始在华尔街大展宏图。
1920年代,格雷厄姆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杜邦。
杜邦是一家化工企业,早期的主要业务是火药,在一战中通过出口火药到欧洲大发横财,跻身为美国的核心资产,股价翻了几十倍。
但一战结束后,火药市场大大萎缩,杜邦的股价自然也跌跌不休,成了市场的弃儿。
格雷厄姆盯上了杜邦,通过研究,他发现杜邦竟然持有通用汽车的股份。
原来在一战期间,杜邦财源滚滚,忍不住就搞了一堆多元化的投资,买下了许多行业的股票。
通用汽车正是其中之一。
战争导致内需萎缩,通用汽车出现短期现金流危机,杜邦趁机充当白马骑士,拿到了通用汽车的大量股份。
几年过后,时移势易,杜邦的军火出口生意越来越难做,通用汽车的内需消费生意却风生水起了。
格雷厄姆通过财务核算发现,杜邦股票在被长期抛售之后,市值竟然已经低于它持有的通用汽车股份的资产价值了。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随后,格雷厄姆大量买入杜邦的股票,随着市场先生的价值回归,大赚了一笔。
从这两个早期案例中,已经能看出格雷厄姆与其它同时代的投资者截然不同的投资策略。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财务分析,寻找资产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买入并等待市场先生的醒悟,然后获利卖出。
相比起股价走势和市场题材,他更关注公司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核算评估。
他是华尔街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数量分析法来进行股票投资的人,这种方法论延续在了他的一生中,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和荣耀。
在1920年代的大牛市中,格雷厄姆成为了明星基金经理,私募管理资产从45万美元扶摇直上至250万美元。
甚至连大名鼎鼎的巴鲁克,都想邀请他为合伙人。
但这种方法论,并未能通过1929年大崩盘的考验——
1929年,道琼斯指数全年跌幅15%,格雷厄姆的基金跌了20%;
1930年,格雷厄姆以为熊市已经结束,加杠杆押注反转,结果当年道琼斯指数下跌29%,格雷厄姆的基金下跌了50%。
1931年,格雷厄姆被迫将仓位降低,但基金仍然无奈的再次下跌16%。
在漫长的大萧条中,为了维持生计,格雷厄姆不得不选择回到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找了一份工作,教授“证券分析”的课程。
在讲课过程中,格雷厄姆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检视、修补、完善,让其变得更科学与体系化。
接着,格雷厄姆开始写书。
1934年出版了经典的《证券分析》,这本严谨的大学教科书迄今已卖出了超过10万册,奠定了格雷厄姆“现代投资之父”的地位。
1936年,他撰写了广受欢迎的《财务报表解读》,第二年,《储备与稳定》出版。
1949年,他又出版了《聪明的投资者》,正如书名所暗示的那样,它是一本写给那些想成为聪明的投资者的人看的书。
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对较低,更适合大众,因此每次再版都能卖出数十万册,影响力巨大。
这些著作,让格雷厄姆名满天下,吸引了无数门徒,包括股神巴菲特。
正如后来巴菲特在访谈中说过的一句话,“读懂格雷厄姆的书的人,全部发了财。”
格雷厄姆的投资事业,也开始风生水起。
虽然1930年代的道琼斯指数依然在低位徘徊,但是从1932年起,格雷厄姆的基金业绩却开始了缓慢而持久的回升。
到1935年底,所有过去的亏损都赚回来了,基金净值回到了1929年的高位。
1936年1月1日,因税务因素考虑,格雷厄姆将私募基金改组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接管过去的业务。
接下来的20年,一直到1956年退休,格雷厄姆不断挖掘低估标的,每年的业绩都高于道琼斯指数,在投资之路上一往无前。
那么,以1932年为分水岭,在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上到底有多大区别?
综合来看,区别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对风险看得更重了,提出“安全边际”概念。
格雷厄姆很早就致力于通过财务方法来测算企业的内在价值,即通过对公司的资产、收入、利润以及未来预期收益进行评估,来测算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
他相信,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公司的未来预期收益✖一个适当的资本化因子。
在这种数据模型的计算方法下,公司的内在价值是相对清晰的,股票之间的投资价值也就能直观判断。
通过对比,买入低估的股票,从长期来看,获胜的概率总是更高的。
但1929-1932年的大崩盘,给了格雷厄姆当头一棒。
让他意识到,在大牛市的高估值环境里,所有的股票都是高估的,即使“相对低估”,也并不安全。
毕竟市场存在牛熊周期,在不同的周期阶段,市场对估值因子的看法差异巨大。
这种情况下,要想获得最安全的筹码,就必须综合所有估值因子,在绝对低估的情况下进行买入并持有。
格雷厄姆最终提出了两种,他认为是最安全的选股法:
第一种,是买入低市净率的股票,价格应该低于净资产价值的三分之二。
第二种,是买入低市盈率的股票,价格应该低于过去五年最高市盈率的40%。
格雷厄姆满意的认为,市场总是短期无效而长期有效,只要我们坚持以4毛钱的价格买入值一元的股票,耐心的坚持下去,最终一定能赚到钱。
当然,即使买入了具有足够安全边际的股票,也有可能存在价值陷阱、财务暴雷、熊市下股价持续下跌等各种风险。
为了规避这些风险,格雷厄姆的方法是:尽量分散投资。
他认为,投资者应该建立一个尽可能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从而减少风险。
比如,持有25%的债券,25%的股票,另外50%的资金根据市场形势灵活分配比重;
股票要分布在各个行业的多家公司中,行业的彼此关联性要足够低,等等。
1998年,一位名为沃尔特·施洛斯的投资人,发表了一个名为《华尔街65年》的著名演讲,让我们得以更深入的窥见格雷厄姆的选股策略。
沃尔特·施洛斯曾经在1946-1955年担任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证券分析师,得到了格雷厄姆的言传身教。
此后,他自立门户,1956-1983年的年化收益率高达21.4%,也相当不赖。
据沃尔特·施洛斯讲,1946年他为格雷厄姆工作的头一年,公司拥有410万美元的投资组合,其中110万美元投资了股票。
110万美元并不多,但持有的股票却高达37只,相当分散。
这些股票,都是盈利能力很差,不受市场青睐,股价低迷,但拥有大量净资产的二线股。
它们的长期前景往往也很差,到1990年代,37只股票中的35只都消失了。
现在仅存的两只股票,一个是教育出版公司麦格劳·希尔,一个是投资公司Tri-Continental Corp。
其余的,要么被收购兼并,要么破产了。
这些股票包括:业绩暴雷后股价大跌的铜矿企业Asarco,产能过剩造成股价低迷的机床企业琼斯-拉姆森机械厂、新不列颠机械厂,还有一些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等。
既然业绩差,前景也不好,为啥要买入并持有呢?
唯一的原因,就是便宜。
沃尔特·施洛斯解释道,这些股票大多数已经持有了几年,很多都是在二战前买入的。
二战爆发后,政府为了筹集军费而推出超额利润税,导致股市下跌,很多高成长性企业都遭受了打击。
而格雷厄姆持有的这些股票,却因祸得福。
一来,这些企业本来就业绩糟糕,利润微薄,因此不必缴纳超额利润税。
二来,这些公司拥有大量净资产,在战争中,很多资产都能为政府和战争提供服务,因此业绩开始回暖。
比如矿产和机械企业转型军工,教育出版和保险公司都是面向政府提供服务的。
到二战结束前后,这些股票的回报已经相当丰厚。
格雷厄姆就是这样,大量的、分散性买入廉价股票,也没打算长期持有,但同时又具有足够的耐心。
因为分散买入,个别股票的暴雷或破产,影响并不大。
因为足够耐心,也不贪婪,只要涨起来了就卖掉,并不追求“逃顶”,因此总能落袋为安。
其实,说到底,格雷厄姆就是个逆向投资者。
但他从来没用过“逆向投资”这个词,因为他的投资逻辑就是“便宜”。
未来这些股票怎么反转,什么时候反转,反转的逻辑是什么,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第二点,投资理念进化,转向长期持有。
格雷厄姆虽然长期坚持“价值投资”,捡没人要的“烟蒂股”,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这种策略并没有延续他的一生。
54岁之后,他转向了长期持有优质公司之路。
1948年,格雷厄姆买下了一家名为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Government Employees Insurance company)一半的股份。
这笔投资的买入成本为72万美元,相比起过去的分散投资,这次可谓重仓了。
为何一反常态呢,这可不像格雷厄姆的风格啊?!
GEICO是一家很年轻的公司,1936年创立于德州,当时不过是家12年历史的小公司。
但它的成长性极好。
该公司主要从事汽车保险业务,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两点——
第一,通过邮寄传单的方式触达消费者,因此不需要向保险代理人支付佣金,渠道成本可降低10%-25%;
第二,目标客户聚焦于政府雇员,因为他们的平均索赔比率远低于其他人。
政府雇员是生性谨慎、保守的人群,汽车安全事故率很低,加上低渠道成本,两项合计,可让保险运营成本下降30%-40%。
更重要的是,政府雇员的职业相对稳定,收入稳定,基本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因此在大萧条的十几年间,GEICO取得了惊人的增长,是当时美国最闪亮的保险业新星。
如此优秀的商业模式+良好的成长性,在投资上当然是值得长期押注的。
但问题在于:它的估值肯定不便宜,格雷厄姆又为何会买呢?
原来,GEICO公司25%的股份归创始人Leo Goodwin持有,其余75%归银行家和投资人Fort Worth家族持有。
1948年,美国经历了战后的首次经济衰退,标普500指数下跌了20.6%。
Fort Worth遭遇流动性危机,被迫出售资产自救,GEICO公司的股份就这样被割肉了。
格雷厄姆因为是在熊市时买下的,价格肯定不贵。
更重要的是,这次他选择了长期持有,1956年解散公司后仍然以个人身份持有。
接下来的20多年,GEICO公司继续快速成长,客户群拓展至主流中产阶层,并发展成为美国第五大汽车保险公司。
利润率虽然下滑了一些,但营收规模的持续增长,让它的股价不断上行。
1948年,GEICO的股价为27美元,1972年达到顶峰16349美元,最大涨幅高达600倍。
即使是以1956年,格雷厄姆公司解散时为止,涨幅也高达10倍。
格雷厄姆后来曾感叹道,买入GEICO一半股权带来的利润,远远超过了他一生其它所有投资的总和。
这笔成功的投资,让格雷厄姆完全实现了财务自由,并且对赚钱感到厌倦了。
于是在1956年,他62岁那年,辞去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职,解散了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先后搬到加州的洛杉矶和法国的普罗旺斯,颐养天年。
除了格雷厄姆之外,另一位在大萧条期间实现重生的,是巴菲特的另一位老师:费雪。
众所周知,巴菲特有两位老师,一位是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另一位便是成长股之父费雪。
和格雷厄姆的成长经历类似——
费雪也是一位学霸,1928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毕业后进入旧金山国安盎格国民银行担任证券分析师。
在1929年的大崩盘中,初出茅庐的费雪也栽了个跟斗,持有的3只股票(一家是火车头公司,一家是广告看板公司,一家是出租汽车公司)都跌的惨不忍睹。
屋漏偏逢连夜雨,他在大萧条前期不仅投资失败,随后跳槽的证券经纪公司也倒闭了,陷入失业的困窘之中。
1931年,找不到工作的费雪选择发展个人事业。
他租了一个地下办公室,没有窗户,只能容下一张桌子和两张椅子,名为“费雪投资管理咨询公司”。
业务就这样从零开始了。
据说到1935年,费雪已经拥有一批非常忠诚的客户,其事业亦获利可观。
二战期间,费雪应征入伍,在陆军航空兵服役了3年半(1942-1946),战后回来继续发展投资事业。
战后的半个世纪,费雪的投资业绩长期跑赢大盘,年化收益率高达20%,名气渐渐出圈。
1958年,他的代表作《怎样选择成长股》一经出版,随即成为《纽约时报》有史以来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部投资方面的著作。
1961年,费雪受聘于斯坦福大学教授高级投资课程,和格雷厄姆一样走上了讲坛,传道众生。
一样的名校毕业,受过专业财务训练,随后成为美国最早一批证券分析师之一。
一样的在大崩盘中头破血流,随后在大萧条中挣扎站起,战后迎来事业上的高光时刻。
一样的著书立说,在大学传道授业,最终在股坛成就一代宗师的地位。
两人如此相似的人生轨迹,但投资思想在早中期却是南辕北辙。
格雷厄姆强调的是安全边际,买得便宜是第一位的,防范风险、绝不亏损是最重要的。
这是一种防守反击的策略。
费雪强调的则是公司前景,持有成长性是第一位的,长坡厚雪、十年十倍是最重要的。
这是一种正面进攻的策略。
正面进攻,容易暴露风险,过度关注成长性,会导致估值昂贵,怎么办呢?
费雪因此特意强调几点——
第一,关注公司的前景时,重点应该是长期前景,而不是一两年的业绩好坏。
因此重点应该是研究两点:
1是赛道潜力,即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生意模式是否有利于形成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2是公司管理能力,即公司管理层是否有长期的发展战略,以盈利维持成长而非融资,业务差异化,重视研发与营销,道德是否良好,不欺骗股东,不压榨员工,员工升迁基于能力而非任人唯亲,等等。
一定要仔细的研究,越深入越好,最好亲自去公司调研,与管理层交流,特别是了解他们对困境的反应。
第二,趁着股价打折时买入。
“我不会买市场偏好的股票。假如我去参加某只科技股的会议,会场里面挤满了人,只有站着的地方,那么通常这是个很明显的信号:现在不是买入这只股票的时候。”
成长性好的公司往往价格昂贵,这个时候跟风买入,往往是赚不了钱的。
因此大多数时候都要耐心等待。
等待行业遭遇困境,公司业绩遭遇逆风,股价大跌的时候,才是上车的最佳时机。
第三,真正出色的公司是很少的,因此一旦遇到合适的买入时机,就应该重仓买入。
和格雷厄姆强调“多而散”的组合策略不同,费雪强调“少而精”,他曾表示:
“我的资金有65%~68%会投入到我真正看中的4只股票上面,大约有20%~25%是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剩余的资金会放到有前途的5只股票上(备选考察)。”
“每个10年我都会这样做,从30年代的2只股票开始,我总共发现过14只核心股票,这是一个很小的数目。
但是,这么多年里它们为我赚了很多钱,其中最少的都有7倍的投资回报,最多的收益甚至能达到几千倍。
我还买过50~60只其他股票,它们都让我赚了钱。
当然,我也亏过钱,有两次投资缩水过50%,还有很多次损失10%的经历,这其实就是做投资生意的成本。
然而,大多数的情况是,一只股票温和的下跌后,我会买入更多,最后它还是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但是,这些例子和那14只赚大钱的股票相比起来,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第四,长期持有,甚至用一生来坚守。
和格雷厄姆上涨就卖出,偏重中短期交易的风格不同,费雪强调的是长期持有。
他表示,“我持有它们的周期都很长,最短的都有8~9年,最长的有30年。
我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到赚许多次小钱上面,我需要的是巨大的回报,为此我愿意等待。”
“许多人信奉波段操作,但是至今没有一个靠波段操作成为投资大师的。
波段操作企图提高赢利效率,所谓抄底逃顶,这些乌托邦式的思维,实际可望而不可及。”
因此,不关注短期财务数据,不关注宏观环境变化,只要坚信这是伟大的好公司,就牢牢抱住,逢跌就买,即使下跌50%也面不改色,继续加仓。
第五,卖出的原则是“看错”。
只要是投资,就会有风险,就会犯错,这是无可避免的。
只要发现看错了,最重要的是尽快承认错误,及时卖出,不管是亏损的,还是盈利的。
卖出的唯一理由就是“看错了”,这原来不是“一家伟大的公司”。
不管曾经在上面赚了多少钱,短期是否还有上升空间,也不管是否被套牢了,短期是否可能反弹解套。
费雪的投资哲学就是以上这些,趁着股价打折时,集中买入少量的、那些你能看懂的、伟大的成长型公司,并持有十年到二十年以上。
简单易懂,但又很难做到。
费雪擅长的是科技股,因为往往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才能获得长期高速的成长性。
而且集中在“硬科技”领域,即高端制造业上,这类公司往往是世界级的行业龙头,产品领先,规模效应巨大,毛利率超越平均水平。
他强调,“其他领域,比如零售和金融,它们都是极好的机会,但是我并不擅长。”
费雪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明星案例,是德州仪器、摩托罗拉、陶氏化学。
德州仪器是1955年买入的,到1962年涨了14倍,随后在熊市中暴跌80%,周期反转后创出新高,最终持有到1969年,长达15年,整体涨幅高达30倍。
摩托罗拉是1960年代中后期买入的,持有21年,股价上升了19倍,不计算股利,年化收益15.5%。
陶氏化学是1947年买入的,一直持有到1980年代,也是延续30多年的持有,风雨无悔。
在二战之前,费雪买了什么股票,现在留存的资料几乎没有提及。
但纵观费雪的一生,自从在1929年的大崩盘摔倒后,他就越来越强调寻找那些具有穿越牛熊能力的伟大公司,并且对创新型硬科技公司的热爱一以贯之。
德州仪器、摩托罗拉,这两家公司的成立时间很相近,都在1930年前后,并在随后的大萧条中逐渐崛起为美国新一代核心资产。
摩托罗拉成立于1928年,因为在1930年发明了首款车载收音机,而逐渐崛起为无线通信行业的龙头。
德州仪器成立于1930年,早期是一家军工电子企业,是二战中美国海军和陆军通信兵团的最大军工承包商之一,随后发明了硅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成为半导体行业的龙头。
陶氏化学虽然成立更早,可以追溯到1897年,但爆发性的成长也是在1930年代,1935年首次推出乙基纤维树脂,抓住石油化工革命的风口,从而跃升为化工业龙头。
相信在二战以前,费雪热爱并买入的,大概率也是这种创新型硬科技公司。
格雷厄姆的早中期投资策略虽然跟费雪差异很大,但是到了晚年,他也转向了费雪路线,集中并长期持有GEICO保险公司。
格雷厄姆后来总结道,买入GEICO一半股权带来的利润,远远超过了他一生其它所有投资的总和。
GEICO保险公司,同样成立于大萧条时期的1936年,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聚焦于政府雇员客户群,获得了快速的成长。
1930年代漫长的大萧条里,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内需低迷、出口崩溃、人口长期下滑中,以上这些公司却获得了罕见的快速成长。
我们回顾一下,美国当年是如何走出大萧条的?
其一,依靠罗斯福新政,政府通过有形的手,逆向扩大财政开支,让社会保持了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受益的往往是面向政府机构提供服务的行业,比如医疗、教育、基建、公用事业、军工等等。
除此之外,上下游还有很多相关细分行业,比如聚焦于政府雇员需求的GEICO保险。
其二,依靠科技创新,市场通过无形的手,激励创新研发,让生产力获得进步。
由于社会稳定,企业便愿意持续投入研发,最终形成了新产品、新需求、新赛道。
1930年代的重要发明有汽车收音机、彩电、雷达、载人直升机、喷气式飞机、石油催化裂解技术……等等。
正是这些无线电、航空军工、石油化工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让美国在科技赛道上孕育出了新一代的核心资产,并逐渐让风险投资、成长股投资等热潮兴起。
其三,依靠政府领导人,在外交上制定正确策略,收获出口红利。
二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契机。
美国抓住了它,前期不站队,跟同盟国、协约国双方都做生意,军工、医药、食品出口迎来大爆发。
后期在合适的时机介入,依靠1930年代确立的相对于欧洲的科技优势,一举打败了德国和日本,在战后进一步收割了全球出口市场的红利。
二战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我们不去过度关注。
即使没有二战,美国最终也能走出大萧条,核心便是“财政扩张”和“科技创新”两条逻辑。
格雷厄姆和费雪,两位股坛宗师,能够最终在漫长的大萧条中走出来,攀上事业的高峰,正是得益于站在了这两大风口之上。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