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月报Nov.|英美欧央行加息潮集体“熄火”,G7“鸽王”日本央行明年或将告别负利率
做我的仆人
发表于 2023-11-7 10:32:32
1110
0
0
在激进加息一年多后,主要发达国家加息潮落,暂停加息成为主流。
在过去的一个月,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等主要发达国家央行集体暂停加息。巴西央行继续降息50个基点,加息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国家,其中土耳其央行大幅加息500个基点,俄罗斯央行加息200个基点,印尼央行小幅加息25个基点。
(数据来源:各央行官网、21世纪经济报道)
总体而言,在紧缩周期尾声,触发发达国家央行加息的门槛已经越来越高,如果接下来通胀数据没有大的意外,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等都将不会再加息,明年则将陆续走上降息之路。
谨慎情绪下美联储“鸽派暂停”
对于此前习惯亮出“鹰爪”的美联储而言,如今已经出现一些转鸽迹象。
11月1日,美联储公布利率决议,决策者一致同意维持利率目标区间在5.25%—5.50%不变,连续两次会议暂停加息。与此同时,美联储在政策声明中仍为进一步加息留下空间,并未表明加息周期已经结束。
(数据来源:美联储、21世纪经济报道)
在经济和政策描述部分,11月会议声明主要有两处变化。美联储将第三季度经济活动描述为“强劲”,而9月份的声明称经济“稳步扩张”。此外,美联储将“信贷条件”收紧的描述扩充成“金融和信贷条件”收紧。
在利率决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未来仍可能进一步加息,但微妙“鸽声”已经释放了谨慎信号,未来加息的可能性已经下降。在回答有关美联储是否倾向12月加息的问题时,鲍威尔表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立场是有限制性的,但目前尚未感受到政策的全部影响,“考虑到我们已经取得的进展,我们将谨慎推进,根据全部数据和风险平衡做出决策。”
在美联储愈发谨慎的暂停加息背后,眼下市场和美联储之间的分歧已经非常明显,美联储利率点阵图认为今年还会再加息一次,市场则预期不会;点阵图认为明年美联储利率仍将停留在5%上方,市场则预期会降至4.5%以下。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鲍威尔几乎没有谈及9月点阵图预测,而只是简单地说,美联储会在12月提交新预测。这番微妙表态也是市场对鲍威尔发布会给出鸽派解读的关键原因。
虽然美联储尚未明言加息周期已经结束,但种种迹象似乎暗示,美联储可能在刻意营造偏紧预期,如果未来通胀走势不出现大的意外,美联储就不会再进行另一次加息。和美联储尚未完全松口不同的是,市场已进一步押注美联储已完成加息行动,并将在明年6月前开始降息。
欧洲央行或难再加息
在美联储之后,欧洲央行也按下了加息“暂停键”。10月26日,欧洲央行宣布维持三大利率不变,符合市场预期,为2022年7月来首次暂停加息,此前已累计加息450个基点。10月底欧洲央行表示,没有放弃进一步加息的选择,通胀冲击可能促使再次加息。
(数据来源:欧洲央行、21世纪经济报道)
但在后续经济数据出炉后,欧洲央行接下来再加息的可能性大幅下降。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激进加息后,欧元区通胀数据超预期下降,经济也意外萎缩。10月31日,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通胀快速下降,10月同比涨幅从9月的4.3%大幅降至2.9%,为2021年7月以来最慢;不包括能源、食品、酒类和烟草在内的核心通胀指标降幅较为温和,从4.5%降至4.2%,为2022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欧元区经济也意外萎缩,第三季度环比下降0.1%,显示出欧洲央行加息的双重影响。通胀降温、经济萎缩也意味着欧洲央行加息之路基本走到尽头。
在三季度GDP萎缩后,欧元区经济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PMI数据已经释放出了不利信号。IHS Markit数据显示,欧元区10月制造业PMI初值从9月的43.4回落至43,不及预期的43.7,连续16个月低于50荣枯线,也是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服务业PMI初值从9月的48.7降至47.8,在收缩区间进一步下跌。
随着通胀和经济双双降温,欧洲央行加息之路基本宣告终结,但欧洲央行降息时点仍存在不小疑问。市场目前押注欧洲央行最早将于明年6月降息,但欧洲央行表示,目前没有必要讨论降息问题,可能需要经济活动大幅下滑才会考虑降息。
英国央行坦言加息周期大概率已结束
在滞胀阴霾下,主要发达国家央行中加息最早的英国央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局面。
11月2日,英国央行以6对3票决定维持利率不变,将关键利率维持在5.25%,为15年来最高水平,与市场的预期一致。三位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Catherine Mann、Megan Greene和Jonathan Haskel支持将利率进一步上调至5.5%,认为劳动力市场仍然吃紧,服务业通胀和工资增长指标高企。
(数据来源:英国央行、21世纪经济报道)
从2021年12月到今年8月,英国央行连续14次加息,今年9月首度暂停加息,此次为连续二次暂停加息。英国央行官员们表示,在评估之前加息的影响时,他们正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
尽管英国央行再度暂停加息,但降息仍需时日。英国央行行长贝利在声明中表示,“现在考虑降息还为时过早。加息正在奏效,通胀在下降,但我们需要看到通胀率降至目标水平2%。11月我们维持利率不变,但将密切关注是否需要进一步加息。”
英国央行预计2024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为50%,2023年英国GDP预计增长0.5%(8月预测为0.5%),2024年经济将停滞不前(8月预测为0.5%),2025年GDP预计增长0.25%(8月预测为0.25%)。随着企业进一步裁员以应对利率上升,失业率预计也将以更快的速度上升,今年底将达到4.3%,而不是先前预期的4.1%。英国央行还预计,到2026年底失业率将升至5.1%。
与此同时,通胀回落至目标水平仍需时日。英国9月通胀率已降至6.7%,但仍然是英国央行2%目标的三倍多,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9月核心通胀率也保持在6.1%的高位。今年年底,英国通胀率预计将降至4.6%。
和美联储模棱两可的表态相比,英国央行坦言加息周期大概率已结束,明确表示利率很可能在未来一年内维持在5.25%的水平。
鉴于英国疲软的经济,市场预计英国央行2024年8月开始降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为100%,2024年晚些时候存在第三次降息的可能性。对比来看,就在两周前,市场预期的降息次数还只有一次。
G7“鸽王”明年大概率告别负利率
作为G7“鸽王”,日本央行的负利率政策也快要到了说再见的时候。
10月31日,日本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历史低点-0.1%。不过,日本央行将10年期日债收益率1%重新定义为一个“宽松的上限”,而不是一个严格的上限,取消了通过购买无限量债券来捍卫这一水平的承诺,日本央行将灵活地购债来压低收益率。
日本央行在声明中表示,“鉴于经济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极高,增加收益率曲线控制的灵活性是合适的,如果收益率上限保持刚性,副作用将变得更大。”
此外,日本央行还上调了通胀预测,预计今明两年的通胀率将远远超过2%的目标。这一点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日本央行逐步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正在形成。9月份的数据显示,通胀率连续18个月高于日本央行2%的目标。日本央行此次将2023财年的核心CPI预测从2.5%上调至2.8%,2024财年和2025财年的核心CPI预测分别上调至2.8%和1.7%,此前预测分别为1.9%和1.6%。
日本央行的下一个重点就是结束负利率,与结束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相比,退出负利率更重要,日本央行将向更为中性的政策立场转变。
“逆行者”继续加息
在主要发达国家加息潮落之际,一些“逆行者”在继续加息。
在爆表的通胀压力下,10月26日,土耳其央行加息500个基点,将一周回购利率从30%上调至35%,这也是土耳其央行连续三个月大幅收紧货币政策。9月份,土耳其通胀率仍高达61.5%,高企的油价也让土耳其经济前景恶化。
(数据来源:土耳其央行、21世纪经济报道)
自哈菲泽·盖伊·埃尔坎(Hafize Gaye Erkan)6月份担任央行行长一职以来,土耳其央行已经加息了2650个基点,多数分析师预计土耳其央行将进一步收紧政策,缩小利率与通胀之间的差距。
在过去的几年里,埃尔多安曾多次抨击紧缩货币政策,称自己是利率的敌人,但他最近表示,紧缩的政策有助于降低通胀。土耳其财政部长Mehmet Simsek透露,经济团队的新政策得到了埃尔多安的全力支持,没有丝毫的犹豫。
对于未来,土耳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重申,准备在必要时进一步提高利率,直到通胀前景显著改善为止。
同样是为了抗通胀,10月27日,俄罗斯央行宣布将利率从13%提高至15%,加息幅度为200个基点,高于市场先前预期的100个基点。自7月以来,俄罗斯央行已累计加息750个基点,原先7.5%的利率翻了一番。而这一翻倍过程只经历了四场会议,四次调升幅度分别为100基点、350基点、100基点和200基点。
目前俄罗斯正面临国内通胀形势恶化和卢布贬值难题。俄罗斯央行在声明中表示,当前的通胀压力已显著上升至高于央行预期的水平,国内需求远远超过了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同时贷款增长也很高。
对于未来的通胀走势,俄罗斯央行预计,2023年的通胀率将在7.0%至7.5%之间,明显高于先前6.0%至7.0%的区间,2024年年底的通胀率在4.0%至4.5%之间,俄罗斯央行首次承认明年可能无法让通胀率回到4%的目标。
鉴于通胀压力高企,俄罗斯央行本轮加息周期可能仍未结束。俄罗斯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表示,为抑制通胀并推动其在2024年回落至4%的水平,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可能是必要的,如果看不到通胀持续放缓和通胀预期降温的迹象,俄罗斯央行将准备再次加息。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