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6月失业率爆表,非农就业两个月下调11万!美联储撑不住了?
湛青1
发表于 2024-7-7 15:02:00
1164
0
0
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数据是GDP和就业情况,前者一个季度公布一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后者每个月都会公布,属于高频数据,可以实时监控。美国劳动部近期发布了6月的非农就业岗位数据和失业率,先来看下具体数据。
6月,美国的新增非农就业岗位数为20.6万个,虽然高于预期的20万个但比5月少了1.8万个。更加关键的是美国劳动部在公布6月数据的同时分别下调了5月和4月的数据,把5月的非农从27.2万个下修到了21.8万个,4月则从16.5万个下修到10.8万个,这意味着过去两个月美国新增就业岗位数相比初值少了11.1万个。
超过11万的下调数不得不让人对美国公布的数据真实性产生疑问。难怪有网友表示,美国的数据是为了营造经济欣欣向荣的氛围而服务的,先公布漂亮的成绩,然后再慢慢往下调,非农就业便是最好的例子。
老美对这一招的使用可谓炉火纯青,我们几乎没有见过先公布一个差的数据再往好的一面调的案例。
与此同时,美国的失业率爆表了!
数据显示美国6月的失业率为4.1%,有人可能觉得这样的失业率不算太高,但大家得看趋势。最近三年美国的就业市场非常火爆,失业率从来没有突破过4%,也就是说2024年6月的美国失业率创下了近三年的历史纪录,显示美国劳动力市场正在降温。
时薪增速方面也在放缓。6月美国时薪同比上涨3.9%,为2021年以来的最小增幅,周工作时间维持在34.3小时左右。
失业率和非农就业数据展现出了截然相反局面,为何会如此呢?可能与兼职、全职数量的转换有关。6月美国全职工人减少了2.8万人,而兼职工人增加了5万。你看,这不就对起来了吗?兼职的特点是流动性强,有助于新增就业岗位,但离职率导致的失业率也会攀高。
致使美国就业市场出现逆转苗头的主要原因出在美联储的高利率政策上。
美国从2022年3月开始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0-0.25%提高至5.25%-5.5%,虽然从去年7月后就没再加息但如此高的利率持续了那么长的时间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针经济发展的抑制剂,美国靠着美元霸权抵消了部分不利影响,让全球为其买单,可长此以往也是扛不住的。
今年以来,美国的部分西方盟友们已率先扛不住了,瑞士、瑞典、加拿大以及欧洲央行先后宣布降息,唯独美联储还扛着不动。
不过,6月的失业率以及连续两个月大幅下调新增非农就业数据的事实可能会让美联储坐不住了。数据公布后投资者预期美国9月降息的可能性上涨至71%,与此前部分美联储官员预计的第一次降息要等到美国大选之后不同。
根据亚特兰大联储的GDP模型预测,美国二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增长1.5%,为2022年春季以来的最低值。众所周知个人消费是美国经济的支柱,可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的储蓄率上升、信用卡拖欠率飙升,一旦消费持续走低,美国企业可能会减少雇员数量或裁员,导致当下就饿也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倒转为恶性循环。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也许美联储真的快要撑不住了,近期再录得一到两次温和的通胀数据美联储不得不在9月降息了。
在最近的一年里美国非农就业主要集中在医疗、政府和娱乐服务业三个项目上,这三个领域的就业岗位数达到了170万个,占过去一年美国全部新增就业岗位数的6成以上。
这些板块数据好看很大程度上是疫后复苏的余波。如娱乐服务业,疫情期间就业几乎中断,随着防疫政策的逐步放开,美国娱乐场所重新“人满为患”,自然需要招聘更多的员工。不过,三行业的新增就业何时会达到饱和?很难估计,但可以确定的是一旦饱和美国整个就业市场必然迅速降温。
鉴于当前美国就业市场的复杂态势,尤其是6月非农就业数据的大幅修正及失业率攀升至近三年新高,美联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就业市场的疲软不仅预示着经济增长动力减弱,更可能触及消费这一经济命脉的根基。随着消费者储蓄增加、信贷风险加剧,若美联储继续维持高利率,恐将进一步抑制消费,导致经济陷入衰退风险。
美联储在权衡利弊后很可能会在近期温和通胀数据的支持下,提前于9月采取降息行动。此举旨在稳定就业市场,提振消费者信心,从而避免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You may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