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宏观:欧盟能否复制美国的制造业回流?
fly520
发表于 2023-11-23 12:41:18
2946
0
0
2023年以来,欧盟在半导体和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出一系列产业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标全球产业政策、缓解资本外流压力,并通过撬动大规模私人投资,逐步减少欧盟关键领域的对外依赖。
然而,我们认为欧盟产业政策的短期成效大概率不及美国。美国能够从联邦层面,统一筹集新增资金,并采用效率更高的税收抵免政策。与之相比,目前欧盟既无法为产业政策大规模筹集新增资金,也无法充分利用税收抵免政策。
欧盟近期大力推动“去风险”的重要目的之一,即是服务于其产业政策规划。短期来看,“去风险”通过提升贸易和标准壁垒,保障欧盟自身利益,缓解资本外流压力。中长期来看,“去风险”有助于促成欧盟主权基金计划,实现欧盟统一的资源调配,进而提升产业政策效率。
近期欧盟产业政策频出,有何意图?
在全球产业政策发力、能源价格高企等内外部因素冲击下,欧盟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明显下滑,资本外流压力明显加大。2022年二季度至四季度,欧盟FDI流入额持续为负,且负增长规模由2022年二季度的50亿美元,快速扩大至2022年四季度的1878亿美元。2022年全年,欧盟对外绿地投资总额达到3654亿美元,同比增长48.9%,净流出规模明显扩大。对此,2023年以来欧盟加快推动产业政策落地,《欧洲芯片法案》、《绿色协议产业计划》相继推出或生效,意在对标全球产业政策,并逐步减少欧盟关键领域对外依赖。
为何欧盟政策的短期成效大概率不如美国?
美欧产业政策的决定性差异不在于资金支持规模,而在于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式。美国产业政策均由新增资金支持,也能够施行全国统一、更为高效的税收抵免政策。
与之相比,一方面欧盟层面短期内仅能通过挪用现有基金,提供规模较小的直接补贴,而无法提供税收抵免。成员国层面,则只能提供范围受限的直接补贴和税收抵免,其力度远不及美国。此外,在产业补贴权力下放至成员国后,还可能引发各成员国之间的“补贴竞赛”。
另一方面,欧盟的产业链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本就不及美国。在将产业补贴权力下放至成员国后,各成员国被迫通过追加更多经济利益,才能获取来自欧盟外的新增投资,这也使得欧盟产业政策的杠杆作用被进一步稀释。
“去风险”如何助推欧盟产业政策?
“去风险”不仅有助于推动美欧新一轮对华政策协调,也能够促使欧盟各成员国在产业政策上形成更为深入的共识,以加强欧盟内部产业政策整合。
短期来看,欧盟能够借助“去风险”加大保护主义政策力度,一方面保障欧盟企业获得产业补贴,另一方面迫使第三国企业赴欧开展绿地投资。
中长期来看,“去风险”已推动欧洲战略技术平台(STEP)取得突破,为实现欧盟统一的资源调配,提升产业政策的效率和效果奠定基础。
风险提示:欧洲经济超预期回落;地缘政治形势超预期演变。
一、近期欧盟产业政策频出,有何意图?
2023年以来欧盟产业政策频出,重点聚焦清洁能源和半导体等领域。清洁能源领域,2023年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绿色协议产业计划》(包含《净零工业法案》和《关键原材料法案》),计划采取一系列扶持措施,提高欧洲零碳产业竞争力。半导体领域,2023年9月,《欧洲芯片法案》正式生效,将筹集430亿欧元的公共和私有资金,用于支持欧盟芯片生产、试点项目和初创企业等。同时,欧盟也开始加大技术和贸易管制力度。2023年10月3日,欧盟委员会公布敏感技术清单,包含先进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2023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对我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
欧盟委员会也不断通过高层领导人讲话等方式,尝试进一步凝聚欧盟对产业政策的共识,加快推动相关政策落地。2023年3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宣扬“去风险”的讲话中呼吁,欧盟应加大对数字技术和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力度。2023年6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洲经济安全战略》中提出,欧盟应加大对绿色和数字化转型的投资力度,并在半导体、关键原材料和清洁能源等领域,撬动更大规模的私人投资。2023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向欧洲议会发布年度国情咨文讲话时表示,为再次统一欧洲绿色发展的步伐,欧洲“绿色新政”正在进入一个以产业政策为重点的新阶段。
欧盟加快推动产业政策落地的主要驱动力是,在美国政策发力、能源价格高企等内外部因素冲击下,欧盟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明显下滑,有必要通过加大产业政策力度,避免资本进一步外流。
一方面,2022年2月俄乌冲突发生以来,基于对地缘政治风险、能源价格高企和高利率环境的担忧,全球资本对于欧盟的投资意愿明显减弱。2022年二季度至四季度,欧盟FDI流入额持续为负,且负增长规模由2022年二季度的50亿美元,快速扩大至2022年四季度的1878亿美元,而同期美国FDI流入额,则始终保持在700亿美元以上。在内外部环境趋稳,以及一系列产业政策推出后,2023年一季度欧盟FDI流入额转正为75亿美元,但仍远低于近年来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欧盟对外绿地投资净流出明显加速,指向欧盟产业外迁压力有所加大。2022年全年,欧盟对外绿地投资总额达到3654亿美元,同比增长48.9%,同期绿地投资流入总额仅增长16.3%至2413亿美元,也即欧盟绿地投资净流出规模明显扩大。同期,美国绿地投资流入额则实现快速增长。2022年全年,美国绿地投资流入额达到1639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71.3%,拜登政府制造业回流政策的效果正在不断显现。
此外,目前欧盟还面临着两个结构性问题:一是清洁能源产业链国际投资流入明显放缓,且近期相关投资流入增速远不及美国和全球其他地区;二是近期欧盟资本外流压力虽整体好转,但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成员国,资本流向中国的趋势仍有所增强。
一方面,据UNCTAD统计,2016-2020年期间,近50%的锂电产业链国际投资流向欧洲,而同期仅有15%的国际投资流向美国。2021-2022年期间,锂电产业链国际投资规模较2016-2020年期间增长超过200%,但流向欧盟的投资占比则大幅下降至30%,欧盟吸引的投资规模相比2016-2020年期间仅增长84%,增速甚至低于除美国外的世界其他地区。与此同时,在制造业回流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流向美国的投资占比在2021-2022年期间上升至40%,总规模相比2016-2020年期间大幅增长超过700%。
另一方面,以德国为例,尽管德国政府官员频繁敦促德国企业,在对华业务和投资中推动“去风险”,以避免关键行业对华过度依赖,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德国企业并未降低对华投资力度。据德国经济研究所IW测算,2023年上半年,德国对外投资有所放缓,总额下降至630亿欧元,同比下降39.4%,而对华投资总额仅小幅下降14.1%至103亿欧元。对华投资在德国对外投资中的占比,由2022年的11.6%大幅上升至2023年上半年的16.4%。
总结而言,我们认为2023年以来,欧盟产业政策发力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标全球产业政策、缓解资本外流压力,并通过撬动大规模的私人投资,逐步减少欧盟关键领域的对外依赖。相比美国而言,欧盟产业政策中的地缘政治色彩明显较弱,既不包含如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中,禁止相关企业在华扩产、开展研发合作等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条款,也暂未提出类似美国《削减通胀法案》中,对补贴适用范围进行严格限制的保护主义条款。那么,相继落地的欧盟产业政策,能否复制美国产业政策的成功,推动欧盟制造业投资大幅上行呢?
二、为何欧盟政策的短期成效大概率不如美国?
当前欧盟制造业建设并未出现上行趋势,美国制造业建设开支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由于欧盟层面并无与美国制造业建设开支对应的统计数据,我们选用欧盟建筑业产出中的工业分项,观察欧盟制造业建设的变化趋势。
2022年全年,欧盟建筑业产出的工业分项基本保持温和增长,当月同比增速均在2位数以下。2023年以来,欧盟建筑业产出的工业分项表现疲软,8月当月同比下降3.5%,降幅较此前进一步扩大,已连续4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中。与之相比,同期美国制造业建设开支在高基数的基础上(2022年各月份当月同比增速基本在30%以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23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建设开支当月同比增速保持在60%以上,其中8月当月同比增速虽较此前边际放缓,但仍然达到65.5%。
这一现状固然可以用欧盟产业政策尚未实际落地(欧盟《芯片法案》在2023年9月方才落地,《绿色协议产业计划》则仍在商议过程中),欧盟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及美国等因素加以解释。但是,产业政策能够影响的不仅是现实利益,还有企业预期。与之对应,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中的半导体生产补贴同样尚未落到实处,但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建设开支却已然大幅增长。因此,在比较美欧产业政策当前和未来的效果时,除了需要关注双方宣布的资金支持规模之外,也需要关注双方政策路径之间的差异,对于企业预期以及政策落地节奏的潜在影响。
通过比较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和欧盟《芯片法案》,美国《削减通胀法案》与欧盟《绿色协议产业计划》的细节条款可以发现,美欧产业政策在表观的资金支持的规模上差别不大,二者的决定性差异来自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式,而产生这一现状的根源在于美国与欧盟“财权”和“事权”分配方式的不同。
资金来源上,美国两大法案均由新增资金支持,且提供方均为美国联邦政府。欧盟两大法案资金多挪用自现有基金,且更多依赖成员国政府。半导体领域,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提供的527亿美元资金,均属于由美国联邦财政支持的新增资金。与之相反,欧盟《芯片法案》宣称提供的430亿欧元资金中,仅有33亿欧元来自现有的欧盟资金,其余部分则依赖欧盟各成员国政府以及私人投资。
清洁能源领域,据欧洲智库布鲁盖尔研究所测算,2022-2031年期间,预计美欧在清洁能源生产端的资金支持力度接近(美国370亿美元 vs. 欧盟350亿欧元),欧盟在清洁能源需求侧的资金支持力度甚至远高于美国(美国2080亿美元 vs. 欧盟8000亿欧元)。但是,与半导体领域的情况类似,美国方面的资金来自于《削减通胀法案》明确提供的新增资金,而欧盟方面的资金同样挪用自欧盟现有基金,且其可持续性仍然高度依赖于欧盟各成员国。
资金使用方式上,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和《削减通胀法案》均大规模采用税收抵免方式,而欧盟方面则受到现有政策框架约束,在欧盟层面更多采用直接补贴方式,同时有限放宽各成员国直接补贴和税收抵免支持力度。
美国方面,两大法案在生产设施补贴方面,均大规模采用了税收抵免方式。《芯片和科学法案》提出,企业对半导体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投资,视情况可获得最高25%的税收抵免。《削减通胀法案》则向清洁能源、电动汽车等制造设施的税收抵免明确分配了资金预算,此外还为光伏、锂电、风电、关键矿物等领域的生产环节提供税收抵免。
欧盟方面,已经落地的《芯片法案》中,欧盟层面的基金仍然采用直接补贴方式,同时赋予了各成员国对“同类首创”半导体生产设施进行直接补贴和税收减免的权力。尚在审议过程中的《绿色协议产业计划》中,提议在 2025 年底之前,放宽欧盟各成员国对企业的补贴规则,允许各成员国加大对净零技术研发与生产的补贴和税收抵免支持力度。
美欧产业政策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式差异的根源,在于“财权”和“事权”的归属方式不同。美国产业政策由美国政府策动,其资金获取和分配的主导权统一归于美国政府,可以有效服务于美国政府的战略规划。与之相反,欧盟产业政策主要由欧盟层面的欧盟委员会策动,但资金来源则高度依赖于欧盟各成员国提供的欧盟基金,以及各成员国自有资金。因此,资金分配的权力也必须相应让渡于各成员国,以实现“财权”和“事权”的相对统一。但是,这一机制一方面可能引发欧盟产业政策“碎片化”,另一方面也难以兼顾公平和效率。
具体来看,之所以美国产业政策中大规模采用税收抵免方式,是因为这一方式既有助于实现国家战略规划,也能够充分照顾到各方选举利益。从党派主张来看,减税减支是共和党的一贯诉求。税收抵免方式一方面能够实现税收减免,另一方面也不会额外增加政府开支,因而可以有效减少法案投票以及落实过程中的来自共和党的阻力。而采取直接补贴政策只能为拜登政府和民主党博取选举利益,却会招致共和党方面更为强烈的阻挠,并引发选民对于赤字率上升以及资金滥用等问题的担忧。因此,采用税收抵免方式的两大法案,能够在历经波折后成功落地,拜登政府也通过“财权”和“事权”的统一,得以有效引导企业预期、高效推动法案落地。
与美国相比,欧盟层面既不具备越俎代庖,推行税收抵免的合法性,也无法忽视各成员国利益,按照欧盟的战略诉求设立更大规模的直接补贴。此外,出于公平考虑,欧盟仅能有限放宽各成员国进行产业补贴或税收抵免的限制,而这也加剧了各国间进行补贴竞赛的风险。
一是,《欧洲共同体条约》规定,欧盟各成员国仍保留除关税外其他税收政策的制定权和行使权。在成员国无法单独解决问题时,欧盟各成员国可进行政策协调,签订非约束性政策文件,实现特定领域税收政策的统一。因此,欧盟委员会暂时无法如美国政府一般,在欧盟层面推行统一的税收抵免政策。
直接补贴方面,欧盟能够调动的资源仅包括现有的欧盟基金,上述资金往往已被严格限定了使用范围和方式,而新设基金往往又需要经历漫长的协调过程,以获得各成员国支持。因此,为保证政策落地效率,现阶段欧盟仅能够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从现有欧盟基金中挪用符合条件的部分资金,用于欧盟层面的各项产业政策,其政策力度和资金用途也必然受到多方掣肘。
二是,当前欧盟被迫选择的折中方案,即赋予各成员国发放直接补贴和税收抵免的权力,其力度和范围相对有限,且引发补贴竞赛的风险更高。此前为维护中小成员国利益,欧盟制定了国家援助法,长期限制各成员国实行产业政策。在此背景下,欧盟为推行其产业政策,虽相对放宽了对产业补贴政策的限制,但相较于美国仍然高度受限。
半导体方面,欧盟《芯片法案》中赋予各成员国的权力,仅限于欧洲范围内“同类首创”设施,支持范围远不如美国对半导体制造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进行广泛支持,还将使各国为争夺产业补贴资格,而被迫陷入补贴竞赛。清洁能源方面,2023年3月,欧盟委员会为加大各国支持清洁能源力度,修订俄乌冲突发生后推出的《临时危机与过渡框架》,允许各成员国在目标企业投资存在转移出欧洲风险的前提下,向企业提供与第三方国家同等规模的资金支持,也即这一举措受到严格的前提条件限制。
尽管欧盟已尽可能将产业政策限制在合法范围内,但这一举措也已引发欧盟中小成员国的广泛担忧,未来能否如期推进仍有不确定性。例如2022年2月,针对欧盟《芯片法案》中放宽税收抵免政策的规定,部分欧盟中小成员国明确表示担忧,并指出由此引发的补贴竞赛,可能更有利于法国、德国、荷兰和意大利等欧盟大国。2023年2月欧盟委员会提出《绿色协议产业计划》后,丹麦、芬兰、爱尔兰等11个欧盟成员国联合向欧盟委员会提交文件,敦促谨慎放宽对绿色产业的国家援助限制,警告这一举措可能导致“内部市场分裂、有害的补贴竞赛并削弱区域发展”。
从企业角度来看,欧盟高度受限的产业政策,也不利于稳定企业预期,激发企业积极性。虽然直接补贴对企业盈利的要求低于税收抵免,但其审批流程冗长,不确定性较高,且存在资金滥用的风险。相比之下,税收抵免更有利于企业的预期引导和绩效考核。一方面,税收抵免政策可在现行税收体制下运行,规则更为清晰明确。另一方面,企业只有在创造利润、满足条件后才能享受政策优惠,能够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当前,欧盟层面仅能够提供规模有限的直接补贴,而成员国层面的产业补贴政策框架,仍在讨论和审议的过程中,政策手段和实施细则尚不明确。此外,在各成员国确定产业补贴计划后,还需要经由欧盟委员会批准后才能正式生效。有限的政策手段和繁杂的审批流程,仍将持续限制欧盟产业政策的实施效率,而这一问题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中已有所体现。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测算,在现有情况下,预计到2030年,欧盟光伏和锂电产能增速都将远低于美国。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23年5月发布的全球清洁技术制造状况报告,光伏制造方面,IEA预计从2022年到2030年,美国产能将累计同比增长超过400%。与之相比,预计2022年到2030年,欧盟产能仅累计同比增长300%。锂电制造方面的差异则更为显著,IEA预计从2022年到2030年,美国产能将累计同比增长超过1100%,而IEA预计同期欧盟产能的累计同比增速仅为约500%。
除政策手段受限导致的效率问题之外,欧盟在半导体产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等方面的劣势,使得欧盟相较于美国,对于企业的议价权明显不足,这也将进一步削弱欧盟产业政策的成效。
从产业链角度看,欧盟在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远不如美国,既无法利用全产业链优势吸引全球企业赴欧,也无法利用特定环节的绝对优势迫使企业投资。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统计,2021年美国在半导体设计软件和核心IP(美国72% vs. 欧洲20%,数值为该国家或地区相关行业的价值份额,下同)、半导体设计(美国49% vs. 欧洲8%)、半导体设备(美国42% vs. 欧洲21%)等领域处于全球垄断地位,份额均远高于欧盟(该统计中的欧洲还包括非欧盟国家,即欧盟实际份额只会更低)。因此,美国能够充分利用其在半导体产业链中的不对称优势,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策略,确保全球企业赴美投资,而欧盟则并不具备上述能力,仅能够通过有限的经济利益吸引企业。
从政治角度看,欧盟产业政策的“碎片化”趋势,削弱了欧盟有限的政治影响力,导致各成员国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这也进一步放大了欧盟在产业链地位上的劣势,使得各国在与企业谈判的过程中无法把握主动权。
欧盟半导体产业链地位的缺失,在其吸引半导体产业投资的来源地上有所体现。根据半导体产业调研机构Yole Group统计,截至2023年6月,美国所吸引的约2000亿美元半导体产业投资中,有接近60%来自美国本土公司,而欧盟所吸引的约600亿欧元半导体产业投资中,仅有约16%来自欧盟本土公司。因此,相比于美国而言,欧盟能够直接施加政治影响力的企业范围本就相对有限。
在此基础上,由于欧盟为实现“财权”和“事权”的统一,将半导体产业补贴政策决定权下放至各成员国,而各成员国则必须单独与企业进行谈判,这也使得欧盟有限的政治影响力被进一步稀释,追加经济利益成为各成员国的主要筹码。以德国政府与英特尔的谈判为例,起初德国政府仅计划向英特尔提供68亿欧元资金支持。在英特尔以投资成本上升为由,推迟其半导体工厂建设,并要求德国政府追加补贴后,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一度以财政无力承担,拒绝英特尔的要求,但德国政府最终还是被迫将补贴规模提升至100亿欧元,而这一数额实际上远高于英特尔预计将从美国《芯片法案》中获得的补贴。
综上所述,尽管欧盟正在推动的产业政策,在规模上并不逊色于美国,但在效率上则必然不及美国。一方面,欧盟层面仅能提供规模较小的直接补贴,成员国层面则只能在有限范围内提供直接补贴和税收抵免,其政策力度和效率明显不如美国。产业补贴权力的下放,还可能引发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补贴竞赛,带来欧盟产业政策“碎片化”的风险。另一方面,欧盟有限的产业链地位和政治影响力,被上述政策设计所稀释,使得各成员国必须通过追加更多经济利益,方能获得欧盟外企业投资,而这也将进一步削弱欧盟产业政策的杠杆作用。
三、“去风险”如何助推欧盟产业政策?
“去风险”有助于凝聚各方共识,推动经贸政策安全化进程。“去风险”相较“脱钩”,在措辞上明显软化,并向对华强硬政策注入更多合法性,有助于争取各方支持。同时,“去风险”有意避免对风险进行明确界定,通过保留政策灵活性,搁置矛盾与争议,以满足不同群体诉求。因此,“去风险”概念提出后,美欧各国相继推出“新华盛顿共识”、《七国集团关于经济韧性和经济安全的声明》以及《欧洲经济安全战略》等战略规划,在进一步推动经贸政策安全化方面达成初步共识。系列第四十七篇兼光大宏观周报》)" linktype="text" imgurl="" imgdata="null" data-itemshowtype="0" tab="innerlink" data-linktype="2">(详见我们于2023年7月30日发布的报告《“去风险”如何服务于美国对华战略?——<大国博弈>系列第四十七篇兼光大宏观周报》)
“去风险”也能够促使欧盟各成员国在产业政策上形成更为深入的共识,以加强欧盟内部产业政策整合,提升产业政策效率和效果。与美国借助“去风险”加强与欧盟政策协调,推动其对华强硬政策落地不同,我们认为欧盟方面大力推动“去风险”的主要目的,更可能是借此凝聚欧盟层面的国家安全共识,促成欧盟委员会长期谋求推动的欧盟主权基金,从而实现欧盟层面“财权”和“事权”的统一,拓宽欧盟产业工具箱,为欧盟产业政策提供更为有效的资金保障。
正如前述,欧盟产业政策效率不如美国的核心原因在于,当前欧盟内部的“财权”和“事权”分配,并不支持欧盟作为整体,实施统一的产业补贴政策。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欧盟各成员国,为欧盟提供更大力度的财政支持,并在税收抵免等政策的细节条款上进一步达成共识,以服务于欧盟整体的战略规划。此前,欧盟层面已在尝试推动这一方案落地,但因各成员国之间利益和诉求的不一致而进展有限。在“去风险”成为欧盟各成员国普遍接受的战略目标之后,欧盟层面产业政策的整合也随之出现加速迹象。
2022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向欧洲议会发布年度国情咨文讲话时表示,将推动创建一个全新的欧盟主权基金,确保欧盟工业的未来仍然由欧洲制造。长期主张欧盟战略自主的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随即予以公开支持,并在冯德莱恩的基础上提出,将欧盟主权基金与欧盟现有的补贴框架,即欧洲共同利益重要项目(IPCEI)相结合,以打通从资金来源到资金分配的全环节。此后,冯德莱恩又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及建立欧盟主权基金的计划。
然而,这一计划也持续受到来自欧盟成员国的阻力。一方面,以德国、荷兰等国为代表的欧盟大国和资金主要提供国,因顾虑选民认为其将欧盟利益置于本国利益之前,而指责欧盟这一计划实属“慷他人之慨”,并拒绝提供新增资金。另一方面,欧盟中小成员国担忧这一计划可能破坏欧盟现有的公平竞争环境,引发各成员国之间的补贴竞赛,最终使财力雄厚的欧盟大国受益,而中小成员国的利益则难以得到保障。
对此,欧盟委员会在《欧洲经济安全战略》中,提出了折中方案“欧洲战略技术平台(STEP)”,并借助“去风险”共识成功推动这一方案取得突破。2023年6月《欧洲经济安全战略》中明确要求,欧盟应加大对绿色和数字化转型的投资力度,在半导体、关键原材料和清洁能源等领域,撬动更大规模的私人投资,并相应提出建立欧洲战略技术平台(STEP)。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对此表示,STEP的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内,将投资规模提升至1600 亿欧元,这将成为欧盟未来成熟主权基金的前身。2023年10月,欧洲议会以385 票赞成、85 票反对、151 票弃权,高票通过STEP的谈判授权,并交由欧盟理事会审议,这也标志着STEP已进入实际落地阶段。
除了实现建立欧盟主权基金的中长期目标之外,欧盟还能够借助“去风险”赋予的合法性,在短期内加强保护主义政策力度,一方面保障欧盟企业获得产业补贴的主要部分,另一方面迫使第三国企业赴欧开展绿地投资。
一则,欧洲经济安全战略提出,欧盟委员会将严格使用贸易防御工具,来解决第三方国家非市场政策和行为,并准备部署外国补贴条例。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提升贸易壁垒,保护在半导体和清洁能源等领域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欧盟企业,保障其能够通过获得大部分欧盟产业补贴,快速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从最新进展来看,2023年7月,欧盟委员会正式通过《外国补贴条例》(FSR)的实施细则。随后,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就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载人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二则,欧盟单一市场(European Single Market)对全球企业仍有较强吸引力。例如,2023年前三季度,对欧盟光伏组件出口占我国光伏组件出口总额的比例,仍然超过50%;2022年全年,欧洲半导体市场规模占全球市场规模的比例也仍有接近10%。通过提升欧盟市场的贸易和标准壁垒,可以促使部分企业出于规避壁垒的考虑,将对欧盟出口转化为对欧盟投资,从而实现降低对外依赖,以及吸引绿地投资的双重目标。例如,据MERICS和荣鼎集团统计,在欧盟贸易壁垒持续提升的背景下,2022年全年我国对欧洲的绿地投资同比增长53%,主要受到大量电动汽车电池工厂投资的推动。
总结而言,欧盟近期大力推动“去风险”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服务于其产业政策规划。短期来看,“去风险”能够提升欧盟保护主义政策合法性,通过提升贸易和标准壁垒,保障欧盟自身利益,缓解资本外流压力。中长期来看,“去风险”已促成欧盟主权基金计划取得突破,为欧盟最终实现“财权”和“事权”统一,提升产业政策的效率和效果奠定基础。
四、风险提示
欧洲经济超预期回落;地缘政治形势超预期演变。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You may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