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停止加息?美国政府一脚踩空,2024年美国经济走进死胡同
MPA
发表于 2023-11-29 11:54:57
243
0
0
2024年美联储会停止加息吗?停止之后,美国经济会怎么样呢?
我们今天来用最简单的逻辑,一次性讲清楚。
事实上,经济运行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但基本逻辑是很简单的,问题就在于很多时候你就算是很明白,却控制不了它的趋势,只眼睁睁地看着它跌入深渊。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帝国来讲,它的经济运行趋势,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甚至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强大而骄傲的美国人总是试图控制这头巨兽,结果只能是伤了自己。
通常来讲,经济的增量是从哪里来的?
要么是内部用科技革命提高生产效率,或者刺激需求扩大了市场,或者印更多的钱放更多的水投资更多的项目,要么就是在外部找到更大更好的市场。
所以,经济的增长,总是需要有入口可以注入更多社会财富的。
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个人类的经济发展,就是因为科技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西方著名的凯恩斯主义说,可以用政府财政赤字,通过增加投资来扩大就业,促进消费。美国80、90年代和中国2000年代的经济奇迹,都是在全球化运动中找到更大的外部市场。
但是,2020年代的美国,各方面都已经达到极致,科技在短期内没有发生革命的希望,内部需求空间有限了,放水已经放过了头了,全球市场也快填满了,甚至很多都被别人抢走了。
所以,眼看着美国达到巅峰之后开始跌落,美国人从2020年以后,来了一波强行拉升。
这个强行拉升,简单来讲,就是通过美元加息,聚集全球财富,重塑美国的制造业和资本市场,从而把注水拉升经济的希望寄托在重生以后的制造业和基建重建投资上。
同时,美国在全球各地制造危机甚至战争,制造能源危机,造成全球资本和制造业似乎只有去美国才能生存下去。美国也用部分财政赤字大规模补贴制造业回流,试图加大这个趋势。
但是,美国人知道,这个过程是非常危险的,更需要大量的钱,搞不好在加息过程中自己就会休克了。所以,美联储在11次加息之后,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因为这个尺度太难把握了。
为了防止美国经济突然死亡,走好这一次重生之旅,美国人精心设计了一个“跷跷板”,一头是美元加息紧缩货币,另一头是美国财政赤字大放水。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开始,美国大幅度增加财政赤字,各种名目的财政放水刺激经济的总投入超过10万亿美元。
美债规模从2020年初的23万亿,迅猛增长到目前的33.7万亿,增加了接近11万亿美元。同时,从2020年初到2022年3月美元加息之前,美联储印钞超过8万亿美元。
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这种规模的财政赤字增长,可见他们有多么疯狂。
这件事情的本质就是,美国人通过美元加息,把全世界的美元财富都抽回美国,副作用就是美国国内也会紧缩货币,产生流动性危机。所以,他们同时在国内通过增加财政赤字大放水,对冲货币紧缩效应,保住美国的经济增长。
但是,11次迅猛加息之后,到2023年底,这个跷跷板踩不下去了,甚至有一脚踩空的危险。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美国人发现,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不但美元加息抽取世界财富没有达到预期,制造业回流与重塑更是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所以,美联储在不得不保持谨慎的同时,却又多次表态将长期保持高利率。但是,跷跷板的另一头却出了大问题,财政赤字增长太快了,已经难以为继。
目前美债规模已经高达33.7万亿美元,美国联邦政府一脚踩空,没有钱补贴国内经济了,更没有钱补贴制造业了。
这样一来,2024年美国将面临巨大的问题,在财政赤字放水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美元到底还要不要继续加息?甚至要不要保持高利率?
现在跷跷板踩不下去了,如果美元进入降息周期,那么美国经济的这一轮强力拉升就不得不中断,留下一个烂摊子。如果继续加息或者保持高利率,跷跷板就会完全失衡,美国经济很可能进入大衰退。
还有一个解法,就是与中国和解,用中国的制造业和财力救美的国财政和经济,这至少可以暂时维持美国的繁荣。
但是长期来讲,搞不定制造业和基建,美国就很难有机会止住衰落的趋势了。
这明显就是一个死胡同,美国人进退两难。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