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和西方商业精英开玩笑,“千万别把俄罗斯推到中国怀里来”
Aim_yuan
发表于 2024-2-25 12:06:38
173
0
0
【文/丁一凡】
俄乌冲突爆发后,出现了许多经济制裁与反制裁,其背后有着各种各样原因。如何从这些制裁与反制裁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为重要。
2023年俄罗斯经济发展得还不错。根据最近公布统计数据,2023年按照购买力平价比例算,俄罗斯的GDP规模超过德国,达到了5.6万亿美元,成为欧洲第一大、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这与2022年冲突初起时的各种舆论预测结果完全相反。
冲突刚爆发时,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的确遭遇很大困难,出现了资本大量外逃、卢布大幅贬值等问题。所以那时西方媒体鼓噪说,俄罗斯的经济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毫无胜算。可随着战争的进一步发展,俄罗斯经济创造出了巨大的需求。
《俄罗斯的全面崩盘近在咫尺》,现在看来,俄罗斯崩溃论几近崩溃(图片来源:《电讯报》截图)
在过去,俄罗斯经济的问题是需求不够,然而俄乌冲突却“打出了巨大的需求”。2023年,俄罗斯经济延续了2022年的发展情况,越打需求越大,经济发展得很好,并未陷入西方媒体所预测的那种困境。
俄罗斯是如何逃过西方如此规模巨大而全面的经济制裁?事态究竟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我主要介绍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面对制裁,俄罗斯没有按西方希望的套路出牌,而是遵循了当年毛主席的方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不跟着你打。
西方刚开始发起金融制裁时,俄罗斯确实遇到了大量资本外逃的问题,汇率骤跌一半以上。此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汇率危机应对方式,拿外汇储备维持汇率,俄罗斯的金融体系就会随之被拖垮。当时俄罗斯央行确实数次提高了利率以阻止资本外逃,都收效甚微。先前无数次类似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用保卫汇率的办法来防止资本外逃,基本毫无胜算,全部被拖垮,俄罗斯如果这么做也将不可避免失败的结局。
外国企业在俄状态(截至2024年2月2日) 图表来源:人大重阳报告《撤资浪潮之后:在俄外企情况、俄方应对及对我启示》
此后,俄罗斯不按规矩出牌,并没有去保卫它的汇率,而是要求所有不友好国家进口俄罗斯能源与资源时,都以卢布作为结算工具。由于这些国家没有卢布储备,必须到国际市场购买卢布,市场上卢布需求急剧上涨,促进了汇率回升。此番操作下,即使俄罗斯没有主动保卫它的汇率,卢布汇率也回归了正常。俄罗斯央行顺势就把利率也降了下来,投资与消费则未受太大影响。
这件事情提醒我们,遭遇类似金融制裁时,也可以尝试跳出别人设计的应对之策去对付别人的制裁。如果需要保护人民币汇率,西方国家对卖出美元买进人民币的传统方法自然是了如指掌。它们若在前面设计其他方案,我们就可能掉入陷阱,效果反而不如俄罗斯的办法那么有利、有效。
俄罗斯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实质并不是金融上的得失,所以纵使卢布的汇率短期大幅下降,它仍然可以靠印钞票维持甚至促进经济发展。西方资本开始大幅撤离俄罗斯市场,反倒给俄罗斯的本土企业以及像中国这样的外国企业创造了新的机会。俄罗斯想办法稳住了这些资本,同时收购这些企业,让本土企业去接管,迅速弥补了西方资本撤出后留下的空白,带动俄罗斯的实体经济迅速恢复。
俄罗斯看破了资本金融的撤离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想办法维持经济正常运转。到如今,很多经济学家仍然感到十分困扰,一说到西方制裁就认为天塌下来了,毫无办法应对。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对主权国家来说,货币就是印票子,维持经济正常发展才是实质性的问题关键,而俄罗斯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维持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做好战时经济准备,非常必要且关键。
近年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非常单一,我们去俄罗斯访问时就曾发现,俄罗斯对能源开发和出口的依赖性非常大。所以在冲突初期,俄罗斯的供给难以为继,用老话讲,俄罗斯打得十分拉垮,后勤补给、军需补给、炮弹供应统统都跟不上。
但是俄罗斯很快就重建了自己的产业链,其效果远超西方国家想象。俄罗斯现在一天可以打五六万发炮弹,而乌克兰只能打一万发炮弹,实现了军需产业链上的自给自足。西方国家发现,俄罗斯已经越来越厉害。除此之外,整个俄罗斯的生活秩序、经济发展、城市供给都完全没有问题。换言之,俄罗斯的产业链已经全面恢复,所以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可以正常继续。
由此可知,打造产业链是非常重要的议题。遇到西方金融制裁时,俄罗斯优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去应对金融资产的流失,而是如何保证供应链体系并正常运转。而这对中国同样非常重要。如果中国遭遇金融制裁,国家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保证供应链安全的关键性。保障供应链安全,就是在遇到金融制裁和资本撤离时留下回旋的余地,俄罗斯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扩大朋友圈,保证同非西方国家的国际贸易安全与通畅。
很奇怪的是,在冲突初期,联合国大会有很多国家投票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这场特殊军事行动。但是在西方对俄罗斯发起全面经济制裁后,没有任何一个南方国家参与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这保证了俄罗斯的贸易仍可以顺利进行并维持继续经营。
在此期间,印度其实还大赚了一笔。最近美国和欧洲的媒体还批评印度在俄乌冲突上展现出两副面孔。在俄乌冲突期间,印度继续大量进口俄罗斯的原油。而且近年来,印度加大了炼油方面的投资,将从俄罗斯廉价进口的原油提炼成煤油、柴油、汽油,再转手卖给欧洲和美国,借此从中赚取巨额利益。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2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会见到访的印度外长苏杰生(图片来源:IC photo)
除印度外,还有许多国家与俄罗斯保持正常贸易,起到了转口的作用。它们进口的许多产品都经过再加工转手又卖回俄罗斯,保证了俄罗斯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转。
所以说,保持与非西方国家的国际贸易非常重要。这两年,在“脱钩断链”和“去风险”的过程中,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出口已开始大幅下滑,可与此同时,中国跟非西方国家的国际贸易增长得非常迅速,自2019年以来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非之前的欧盟。疫情以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量已经超过了与美欧日的贸易量,这很能说明问题。
第四,要保证国际贸易与跨境支付的通畅,减少对美元、欧元等西方货币的依赖。
国际贸易领域对美元、欧元的依赖太大了。因此,大家都意识到,在面临西方全面的经济战与经济制裁时,这种依赖会严重影响国家的发展。由于受到了制裁,俄罗斯不能拿美元、欧元等西方国家的货币与其他国家展开交易,所以在俄罗斯的国际贸易中,大量是排除使用美元和欧元结算的国际贸易。
实际上,俄罗斯的国际贸易从2022年到2023年都发展得还算不错。以中俄间的贸易为例,2023年,中俄贸易已超过2千亿美元,而且还在继续高速发展。这些非美元的交易支撑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也保证了俄罗斯的金融安全。
中俄在非美元、非欧元的跨境交易中取得的进步,意义非常深远。两年前俄乌冲突刚刚爆发的时候,美国就开始把中国和俄罗斯相提并论,言必“中国和俄罗斯”,将中国和俄罗斯紧密捆绑。有一次我在与西方商业精英谈话时,开玩笑地警告他们说,你们千万别把俄罗斯推到中国的怀里来,这个后果对你们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你想想,一个全球资源最多的国家——俄罗斯,和一个全世界拥有最大制造业的国家——中国,将这两个国家捆绑到一起,对你们来说不是灾难吗?”
目前,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力量,有这么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俄罗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加工,二者合作很有可能把全世界市场都拿下来。当时那些西方人非常骄傲地跟我们说:“你们拿什么结算?”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只要西方断了中俄之间贸易的结算货币,中俄之间是没办法合作的。我说,一个最大的工业制造业和一个最大的资源供给国,两国之间的合作还需要什么货币结算吗?打白条就完了,这个事情还不容易吗?其实,这就是中俄之间非欧元、非美元结算的历史意义。
去年在南非金砖国家召开的领导人会议上,本来有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去美元化”的发展。后来因为金砖扩员的原因,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深入的讨论,但是金砖国家的智库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中俄用非美元来保持双边贸易增长的做法非常成功,未来也会成为金砖国家之间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的主要手段。
金砖五国GDP购买力超G7(图片来源:《逆流》网站截图)
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金砖国家的GDP已经超过了7国集团。如此庞大的交易量,如果摆脱了美元与欧元交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会巨大。如果金砖国家之间可以形成这种非欧元、非美元的贸易合作和跨境交易的话,未来整个全球南方都可以参加这种交易活动。可见,在金融制裁的问题上,我们也要想到以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拔掉西方国家金融制裁的牙齿。
所以,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罗斯已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多经验教训,未来应对西方的金融制裁和经济制裁时,也可以更加从容一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