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起,Biotech行业持续陷入寒冬,至2023年,寒风仍然未能消散。在融资难题和现金流压力之下,行业内企业也在经历着自救与出清。
官宣退市、关停
2月13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联拓生物(LIAN.O)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已完成了对公司的全面战略评估,并决定开始逐步结束公司业务,包括出售剩余管线资产、从纳斯达克退市并裁员。
据联拓生物预计,大部分关闭工作将于2024年底完成,包括履行现有协议下的过渡服务义务以及逐步停止当前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而彻底解散预计将在2027 年上半年完成。在逐步关闭业务的同时,董事会还宣布派发每普通股4.80美元的特别现金股息,总额约为5.28亿美元。
针对这一决定,联拓生物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Konstantin Poukalov表示,“随着(公司)将重点从Mavacamten商业化上转移以及将NBTXR3的权利许可给杨森,董事会一致决定逐步结束业务是在当前生物技术市场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方式”。
2月13日当日,联拓生物股价单日大涨18.81%,收于4.80美元/股,市值达到了约5.19亿美元,创下了近一年来的新高。
从成立到上市再到筹备关停,联拓生物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
2020年8月,美国生物医药投资机构Perceptive Advisors牵头创立了联拓生物。在成立之初,公司就确立了“License in(授权引进)”商业模式,即与国际领先的生物技术企业进行合作,进而向中国及亚洲等主要市场引入医药产品。
2021年11月,成立不到16个月的联拓生物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股票发行价格为16美元/股,发行市值为17.28亿美元,募集资金共计3.25亿美元。但自上市以来,公司股价持续震荡下跌,至2022年10月24日,公司盘中股价最低下探至1.07美元/股,市值也较发行时蒸发超9成。
截至目前,联拓生物仍未能走出亏损困境。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在研产品均未产生营业收入,而公司的净亏损额分别为1.40亿美元、1.96亿美元、1.11亿美元、0.70亿美元。同期,企业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21亿美元、1.59亿美元、0.60亿美元、0.21亿美元。
持续亏损下,联拓生物的现金储备情况也逐步恶化。截止2023年9月末,公司拥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价证券及限制性现金共计约2.52亿美元,而截至2022年末,公司持有的上述资产总额约为3.02亿美元。据公司预计,其现金储备足以满足公司至2025年上半年的运营需求。
在此背景下,联拓生物的管理层持续震荡。2023年12月19日,联拓生物宣布公司首席财务官Yi Larson离任。次日,公司首席执行官王轶喆也宣布离任。
多次转让管线回血
作为一家“License in”模式的生物医药公司,联拓生物持续从其他Biotech药企中引入潜力管线。在成立后的两年内,公司共计引入了9款产品。其中,Mavacamten(玛伐凯泰)是其引入产品中最接近上市的一款药物。
2020年,联拓生物以4000万美元首付款及1.475亿美元潜在里程碑付款的代价,从美国生物药企MyoKardia处引入了Mavacamten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和泰国等市场的开发和商业化独家权利。2023年4月,Mavacamten新药上市申请获中国药监局受理。
Mavacamten可用于治疗有症状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医药魔方Info数据显示,中国约有110万-280万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但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药物获批上市。这也意味着,若Mavacamten成功获批上市,其商业前景或较为可观。
不过,2023年10月,联拓生物却选择将Mavacamten的相关权益出售给百时美施贵宝(BMS)。根据协议,联拓生物将获得3.5亿美元的首付款,此外,公司尚未支付的1.27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也将免除。
2023年12月,联拓生物再度出售管线,以2500万美元首付款、5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的代价,向强生旗下的药企杨森转让了放疗增敏剂NBTXR3在大中华区、韩国、新加坡和泰国的开发及商业化权利。而这款药品的相应权益是公司于2021年,以2000万美元的首付款及2.2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自药企Nanobiotix处购得的。
除上述两款已被转让的管线外,目前,公司还拥有6条自其他合作方处购得的管线,涉及领域涵盖肿瘤、眼科、炎症三个方向。
(制表:蓝鲸财经)
随着联拓生物的关闭,上述在研管线也将被公司逐步出售。根据公告,如果上述管线成功出售,公司将在最终解散前的分配中将利润分配给彼时的股东。
行业寒冬持续
创新药研发向来投入极高,行业内曾长期使用“十年时间、十亿美元”来形容创新药研发的艰辛。而自2022年以来,Biotech行业融资逐渐步入寒冬,行业内的企业也开始直面现金流压力。
2023年,行业寒冬依旧持续。根据医药魔方Info数据,2023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包括Biotech和Biopharma,不含传统药企)不含IPO的一级市场融资额共计309亿元,同比下跌29%,较2021年的高位跌幅约65%。在包括IPO和增发的二级市场累计融资额约215亿元,同比下跌44%,较2020年高位下跌约75.8%。
信银资本研报预计,2024年,在一级市场中,创新药行业仍将“沉睡”,尽管考虑到低估值、预期调整和较长的投资期投融资项目数量有望增加,但PEVC 投资创新药板块的意愿不强,行业资金预计将是净退出状态。
在此背景下,部分Biotech企业选择“卖身”跨国药企。2023年12月,亘喜生物与全球医药巨头阿斯利康联合宣布,阿斯利康已就对亘喜生物收购提案签署最终协议,收购完成后,亘喜生物将作为阿斯利康的全资子公司,在中国和美国开展业务。最终协议条款显示,此次收购合计交易价值最高约为12亿美元。亘喜生物也成为了国内首个被跨国公司完整收购的中国创新药企。
时隔不到十天,2024年1月5日,信瑞诺医药也官宣“卖身”诺华集团。信瑞诺医药主要专注于肾脏疾病相关治疗领域阶段,在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整体并入诺华中国。
此前,联拓生物也曾收到过收购提案。2023年12月1日,联拓生物确认收到了Tang Capital Partners旗下Concentra Biosciences的收购提案,根据该提案,Concentra拟以4.30美元/股的对价加上一项或有价值权利(CRV),获得联拓生物任何项目净收益的80%,并要求在交割时,联拓生物保证账上有不少于5.15亿美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不过,同年12月7日,联拓生物董事会拒绝了该提案,理由是认为该提案低估了公司的价值,不符合联拓生物和其股东的最佳利益。
但并非所有面临困境的Biotech药企都能够撑到被收购的那一天。SEC备案文件显示,2023年申请破产的美国Biotech企业数量已创下十年新高。截至2023年10月11日,年内共有28家Biotech公司破产,而2022年全年的破产公司数量为20家。
在国内,也有部分Biotech企业选择破产。1月8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博际生物破产一案。博际生物主营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创新生物药研发,其共拥有7条在研管线,其中两条处于一期临床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