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房地产商狂买海外地产,上一次是在30年前
长安不良帅
发表于 2023-12-26 11:16:27
239
0
0
在失去了30年后,日本再次成为全球房地产市场的“大金主”。
纽约的摩天大楼,多伦多的数据中心,伦敦的办公大楼,孟买的商业中心,它们都被打上了日本金主的烙印。
据彭博社报道,在全球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2023年,来自日本的投资者却逆势而行,在海外购买物业的支出创下20年来最高水平。
MSCI实物资产的数据显示,来自日本的资本为全球商业房地产交易贡献了74亿美元,是过去15年来年均水平的3倍多。
这一系列的投资让人回想起20世纪80年代。彼时,处于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大肆海外并购,甚至还一举拿下纽约的洛克菲勒市中心。但泡沫破灭厚,日本又进入了经济持续通缩的时代。
如今,是什么让日本投资者一往无前呢?
日本买爆海外
纽约曼哈顿,今年6月,日本森信托以6.8亿美元价格,从地产公司SL Green手里买下公园大道245号大楼49.9%的股权,这栋摩天大楼位于曼哈顿中央车站附近。
“我们的优势是财务。”森信托社长伊达美和子说道,“即使是6.8亿美元的投资,我们也可以在不召集投资者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并迅速执行。”
在澳大利亚,三菱地所牵头的一只基金以5.13亿美元购买了悉尼的一座商业大楼。
印度孟买,日本住友不动产将从当地财团手中买下8万平方米的纺织工厂旧址,计划建成涵盖办公楼、酒店、商业设施的综合型大楼。
这是印度历史上,外资单独开发的最大房地产项目。整个项目耗资50000亿日元,预计在2030年完工。住友不动产看好印度的发展前景,期望其经济增长为房地产开发提供需求。
在印度布局的日本企业还包括:三菱地所,参与投资印度第四大城市金奈的办公楼,计划2024年建成;三井不动产,将在班加罗尔建设办公楼,现在正在推进二期计划。
图源:社交媒体
据彭博社报道,今年以来,日本的投资方大量把钱花在海外的房地产,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
在其他地方,日本投资方也同样活跃。
日本电信运营商KDDI Corp.斥资合9.96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心的一个数据中心建筑群,这也是今年全球商业地产市场上最大手笔的交易之一。三井不动产斥资3.98亿美元收购了伦敦圣保罗大教堂附近的一栋办公楼。
2018年才开始投资全球房地产市场的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IF)等养老基金,也在今年增加了投资总额。
“作为公司战略的一部分,三井不动产一直在稳步进行海外投资。公司考虑到了经济和地缘政治风险,但不会受到短期外汇走势的影响。”三井不动产表示。
国内市场萎靡
虽然今年日元疲软,兑美元汇率已接近数十年来的最低点,海外收购成本十分高昂,但日本房地产商依然前赴后继。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地产商面临日本国内人口减少和住房过剩的局面。
根据日本总务省今年4月公布计数据,截至2022年10月1日,不计在日本居住的外国人,日本人口总数为1.22031亿,较上年减少75万,创1950年以来最大跌幅。
房屋空置的情况也不容小觑。总务省发布的土地住宅统计报告显示,日本全国各县2023年的空置房数量多达1000多万套。
但这还不是终点。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研究所预测,日本空置房屋数量将在20年内激增至2000万套。
图源:社交媒体
更少的人口和更多的空屋,未来在日本本土投资房地产回报率只会更低。房地产商只能将目标放眼于海外,期望多元化的投资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
据《金融时报》透露,日本的三大房地产商——大和房屋、积水房屋和住友林业都在寻求并购美国房地产公司,以进一步开发美国市场。这些房地产商表示,美国国内的住房需求强劲,如果找到一个条件好且理念相同的伙伴,会考虑收购。
但有业内人士提醒认为,日本投资者千万不要忘记曾经的教训。《日经亚洲》也表示,美国商业地产可能是一颗不定时炸弹,有相当大的下跌空间。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日本房地产商也一度买爆全世界。
日本企业在美国洛杉矶、纽约、夏威夷等中心城市大量进行房地产投资,日本人掌握了洛杉矶闹市区将近一半的房地产,促使当地的房地产价格大幅飙升。到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甚至有了“美国正在变成日本的第四十一个县”的戏称。
1989年10月,就在日本泡沫经济达到顶点的这一年,三菱地所斥资14亿美元收购美国国家历史地标建筑洛克菲勒中心,成为日本当年海外投资的经典案例。
然而,泡沫破灭后,一地鸡毛。
三菱地所买下洛克菲勒中心之后,高租金预期落空,项目持续亏损到1996年,后因无法偿还贷款,不得已又将洛克菲勒中心以3.08亿美元的价格(含8亿美元债务)卖出。整笔交易中,三菱地所损失超10亿美元,是日本房地产史上的一次大溃败。
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亚太区研究主管本杰明表示,20世纪80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日本投资者对这些海外地产都保持谨慎,“然而今年,这似乎是他们多年来第一次违背这一原则。”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泡沫的日本投资者,如今能在海外的写字楼里找回昔日的荣光吗?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