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印度闹掰了?撤资2万亿是卢比不是美元,印度成长空间还很大
小猪散步
发表于 2023-11-24 11:17:53
1181
0
0
但是不能因为有这样的担心就让我们失去客观的判断,比如说最近有一家知名的媒体突然说印度经济要完了,人家的标题都很惊悚,它说美国持续收割印度2万亿从印度撤出,印度经济或将衰退20年。刚看到这个标题我都蒙了,我心想美国和印度不是近些年来关系越来越紧密吗?美国企业不是还要大量地投资印度吗?怎么突然之间就要撤资了?而且要撤2万亿之多,难道美国和印度彻底闹掰了吗?或者说美国希望通过收割印度让自己强大起来了吗?
尤其是我们知道,美国不像韩国日本那样有大量政府控制的实体产业,美国的企业都是私人企业,这些私人企业不大可能一夕之间听从某个政府的号令,突然从某个国家撤资。哪怕过去几年美国连续两任政府对华都不太友好给我们加关税,给我们搞高科技封锁,但是美国企业界还是大把来华投资的。
因为资本是最逐利的,美国的企业家非常清楚来中国投资能让他们赚到钱,所以他们是不会听从政府的,因此美国一夜之间从印度撤资还撤2万亿这么多,这个消息是从何而来?哪个美国大企业有这么庞大的实力一下子能撤出这么多钱?有些媒体真的非常懂得计算它的标题,人家能够在合理合法不乱说的前提下,把它的标题肆意的扩大,比如说这家媒体说的美国2万亿从印度撤出,听着是那样的惊人。但实际一看人家指的不是2万亿美元是2万亿卢比,今天1美元大概能折算80多个卢比,换句话讲2万亿卢比也不过是200多亿美元而已。
当然了有人说200亿美元也不是小数,对于个人来讲这是天文数字,可是对于国家之间的投资,巨型企业的投资来讲,这绝对不是一笔大钱。尤其是这家媒体在文中简单讲了一下,什么叫2万亿卢比被撤出来,这是因为根据印度国家证券存款有限公司在11月12日的最新数据显示,外国机构投资者从2023年开始,迄今已经售出了价值高达2万亿卢比的金融资产。
大家听清楚没有,并不是美国哪个大企业说印度经济不行,他们要从印度撤资,甚至还有人有疑问说以印度政府那个调性,撤资是你想撤就能撤出来的吗?你投了几百亿美元到印度,你想说一夕之间给它弄走,印度政府能让你这么顺顺利利的弄吗?当然不可能了,实际情况是印度有大量的债券,外国机构投资者以前买了很多,今年以来他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把手里持有的大量卢比债券给抛掉了,总数大概2万亿卢比,200多亿美元而已。
就像你去炒股,你今天感觉到股价会增你就大量建仓,明天你感觉到股价要降你就忍痛割肉,这是一种太司空见惯的投资行为了。那么反过来讲,外国的机构投资者为什么要抛出卢比的债券呢?原因很简单,这并不是印度一个国家全球都是这样,过去一整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什么?我们非常清楚美国由于拜登政府的乱印钞票导致通货膨胀高起,所以美联储不得不连续十几轮加息,这使得美元变得极为强势,这也使得美元对于全球其他货币都在升值。
那么很多外国投资者就要考虑了,你这个钱存到美国什么都不用干,一年就能获得超过5%以上的回报。而且美元还在不断升值,你把这个钱放到印度,你的表面投资回报率还不错,但是卢比一年的时间对美元就贬了15%,换句话讲利息再高也高不过贬值,所以外国投资者要抛掉手中的卢比债券。其实相类似的事绝不只发生在印度,在全球各地都有,这一轮美元的升息使得美元对全球主流货币都在增值,也使得大量的资本回流到美国,让美国完成了对全球各国的收割。
其实相类似的事过去几十年中大概每十几年就会发生一次,这一次也并不只是针对印度而去的,所以有些媒体绝对的是危言耸听甚至极其夸张,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眼球。你看过去几年咱们都说美国和印度关系越来越好,印度经济蓬勃发展,马上要取代德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前三强了,结果我就给你搞出个标题党来。我就告诉你说美国收割印度了,美国有2万亿资产从印度撤出去了,印度经济马上要崩溃了,20年25年都缓不过元气来,这样的标题看着是那样的惊悚,这样的内容读起来让我们感觉到非常的舒爽。
确实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很担心印度经济强势崛起,有可能让我们遭遇到损害,所以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你说没事不用担心了,美国和印度闹掰了,2万亿的钱撤出来了,印度经济从此一蹶不振了,我们当然会感觉到爽。但问题是你这种爽它是假的,它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城堡是经不起推敲的,印度经济这两年来有没有问题?当然有问题,面对美元的强势收割,印度卢比迅速贬值,甚至印度的外汇储备也大幅下降,但是这一切就证明着印度经济不行了吗?当然没有,其实比较全球各个经济体的经济,印度经济虽然谈不上一枝独秀,但好歹比那几个拉垮的国家要强。
比如说到今年年底,我们就会看到日本经济已经要落后于德国,排全球第四了,这是全球经济排位,近20年以来的第一次大调整,日本跟印度患一样的问题,卢比贬了15%日元可贬了25%,当然德国经济也没好到哪去。德国经济这次能超越日本不是因为德国大爆发了,而是因为德国经济在衰退日本也在衰退,日本衰退的比德国的快,德国已经连续两个季度经济衰退了。尤其是俄乌战争的大背景使得全欧洲都增长乏力,所以相比于日德两国,印度经济那还算是不错的。
尤其是我们看到印度经济其实正在和中国抢饭碗了,比如说今年以来,苹果就把大概10%的Phone手机订单给予了印度,甚至库克表示再过几年印度要拿掉全球四分之一以上的iPhone订单,iPhone17还将在印度设计这个事儿确实让很多中国人感觉到不爽。过去10年以来,全球的iPhone都是中国生产的,中美两国的结合使得两国经济和两国企业都飞速发展,可是现在苹果要把生产线迁到印度去,我们当然也理解,苹果这么做是考虑到印度庞大的市场跟中国一样有着14亿人口,印度人工相对比较低,所以苹果把生产线迁过去或许会获得更大的收益。
但是此消彼长之间,我们当然就感觉到有没有可能苹果将来要抛弃中国全面投向印度,那么当然我们也要用脚投票,我们就要减少购买苹果手机了。而另一方面,最近几个月以来印度和特斯拉也是眉来眼去的,印度政府甚至说为了要把特斯拉引入到印度来,他们甚至要修改法律给特斯拉的进入开绿灯,苹果和特斯拉都是美国企业,苹果和特斯拉在过去这些年间由于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的产能,使得它们成为本行业中的翘楚。
甚至像马斯克这样的人已经一跃成为了世界首富,所以印度非常眼红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也希望照葫芦画瓢,把这样的美国企业都召唤到印度去,所以很显然我们看到最近几年美国企业正在大踏步的进入印度而不是离开印度。同样不过美国企业要进入到印度中去,我国企业也要进去,比如说手机领域,iPhone是全球最先进的但是iPhone的价格也很高,新款的iPhone手机动辄卖8千块钱1万人民币,这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讲已经是两个月以上的工资了。
可是对于印度老百姓来讲恐怕要是一年的工资,所以按道理讲,苹果这种手机在印度是很难大卖的,因为印度老百姓手里没有足够的钱。反过来讲什么样的手机在印度能取得很好的销量,当然是物美价廉的中国手机了,很多人都说今天印度的经济很像20年前的中国,而中国手机一路走来积攒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到印度设厂这实在是一个双赢,所以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中国手机在印度不断的攻城略地,取得了超过5成的市场份额。
当然印度政府是不地道的,印度政府看到中国手机取得了这么大的市场它眼红,于是它要么查封我们的账户要么扣押我们的人员,要么司法起诉我们的企业,总之他们用尽各种各样的伎俩来影响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正常发展。甚至两年前大家记得吧,印度一下子就把几百个中国的APP统统封禁掉了,但即便这样我们的企业还是义无反顾的,要到印度去设厂,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印度有着14亿庞大的人口,而且印度的经济这几年来确实还是在不断发展的。换句话讲对于杀红了眼的中国手机厂商来讲,国内市场恐怕已经是红海了,竞争非常激烈增长乏善可陈,而印度有可能成为一片蓝海,哪怕它在对我们束手束脚,还是有大量的中国企业要过去,当然也包括美国企业。
我们以前的节目说过过去20年间印度被称为“跨国公司坟墓”,确实有大量的跨国公司在印度的发展折戟沉沙,它们面临两个窘境,要不然就是水土不服,本土的经验拿过去不好用,然后赚不到钱只能黯然彻底,要不然就是发展得很好也赚到钱了,结果就被印度用各种各样他们那苛刻而繁复的法律约束着,导致你赚到钱也没法从印度带出来。但即便这样,还有很多企业要到印度去,不管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为什么?这就是因为印度确实很像20年前的中国,它有足够的人口所以能支撑起庞大的市场,它的老百姓收入每一天都在提升所以它的经济有机会能让别的企业赚钱。
而且我们倒是也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度政府慢慢也会想明白这个事那就是你杀鸡取卵,固然能在一时之间捡到便宜,但是对你国家的长治久安长远发展来讲它不是个好事。看我们中国的经验,过去40年间我们引入大量的外资,使得本土企业也能得到历练,最终我国经济一飞冲天,但是不管一个外资厂商在中国赚了多少钱,我们都不会做印度那种杀鸡取卵的事情,这才使得哪怕到今天哪怕美国政府连番打压还是有不断的美国资本进入到中国投资,因为资本就是最逐利的,资本觉得在你这个地方投资安全能够有回报,那么我就一定会到你这里来投资。
所以对于今天的印度来讲,一方面它的机会很好,全球各个经济体都认为印度会飞速发展所以要加大投资,另一方面印度真得给外国投资商提供一个好的投资渠道,让大家安心的把钱投进来,让大家真正能从你这里赚到钱,接下来才会有更多的资本涌入。反过来讲如果印度政府还像现在这样随时随地杀鸡取卵,那么下一次也可能这个媒体说的美国2万亿从印度撤出就会变成现实。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