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第一,国家大力发展制造业,印度要复刻中国奇迹崛起吗?
长安不良帅
发表于 2024-6-27 16:45:51
195
0
0
日前,印度财政部表示:“至2027年印度将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近年来,印度在全球疫情蔓延、局部战火不息的情况下,连续多年保持着全球第一的经济增速。
在此基础上,印度制造业得以被迅速拉动,印度人畅想中的“世界制造工厂”地位似乎正在被落实。
种种迹象表明,印度正在沿袭着中国崛起的道路,即将复刻中国奇迹。
那么这一切真能如印度所愿吗?
经济加速,带动制造业繁荣
印度,一个饱受国际社会重视,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
尤其在西方国家眼中,印度的崛起不可阻挡,未来势必成长为世界一极。
而从近些年印度的经济表现来看,外界预测并非空穴来风。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印度经济长期保持在7%的增速,位列世界第一。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印度与世界其他地区经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使其从全球经济复苏中受益,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其短期内经济稳定增长。
2023财年,印度在全球战乱不断、经济形势总体下行的情况下,仍保持了7%的GDP增速,并以3.49万亿的经济总量,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截至目前,印度经济发展状况依旧保持迅猛势头。
亚洲银行对印度2024财年经济做出预测,认为其GDP增速仍能维持在6.7%。
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此的预测为6.3%。
而印度方面经济专家则乐观估计,2024-2025财年印度仍能实现7%的GDP增速。
莫迪政府更是表示,印度将在2027年超越日本和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并在2047年成为发达国家。
西方金融机构也纷纷预测,基于印度庞大的人口红利和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印度有望在2075年超越美国,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种种言论和预测都表明,印度的经济腾飞只是时间问题。
而在印度经济发展火热的情况下,其制造业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2024年1月30日,印度政府宣布将手机塑料、金属制件、SIM卡插槽等零部件的关税,从15%降低至10%。
此前,印度出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极少做出主动减免关税之举,更多情况下是频繁加码关税。
此次减税行为,明显凸显着印度政府助力制造业发展的倾向。
据印度手机和电子协会方面透露:“这是莫迪政府为提高印度手机制造业竞争力采取的措施,利用低进口关税扩大规模,将印度打造为全球电子产品制造中心,是印度制造业走向繁荣的关键一步。”
西方多家标普机构预测,至少未来三年印度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印度能否抓住这个机会,一举成为下一个全球制造业中心,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和机遇。
而莫迪政府对手机和电子产品的减税扶持,就是印度开始着力发展制造业的一个缩影。
除经济快速发展、制造业一片繁荣之外,近些年印度政治与军事层面的崛起,同样引人注目。
上世纪40年代独立后,全面继承西方民主制度的印度,一度因国民识字率低、经济发展滞后、语言多样性难题,难以将民主制度推向全国。
但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实践,印度人显然已经将从英国殖民时期继承下来的自由民主原则,融入到印度特有的政治环境中,并塑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主政治。
军事上,印度拥有庞大的军队规模、持续增长的国防开支、先进的武器装备、不断增加的核武数量,以及国防生产发展的强劲势头。
尽管在军事科技自主研发领域,印度一直饱受外界诟病,但这并不能否认印度的军事实力突飞猛进、已位居世界前列的事实。
纵观印度各个领域的发展,印度人仿佛正在复刻中国崛起的老路。
然而事实真如印度人所期待的那样吗?答案显然并非如此。
经济发展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印度当前经济发展速度和总体经济规模,的确有超越日本、德国,乃至美国的潜力。
但更加不容忽视的是,印度经济前行道路上必须面对的几大难题。
首先,印度存在极大的贫富差距。
印度是一个由少数且富有的精英阶层和大量贫困人口组成的社会,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其经济发展。
为了改善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印度政府近些年已经采取了加强教育、给下层民众提供更多工作机会、调整税收等政策。
但从结果来看,社会贫富差距现象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印度在1994至2012年期间,成功地使1.33亿人摆脱了贫困,极端贫困人口大幅下降。
然而,目前全球四分之一的极端贫困人口仍生活在印度。
导致印度贫富差距难题无从解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
再比如独立之初印度一味强调发展工业,对农业发展忽视,导致大片土地掌握在上层社会手中,贫苦农民获利甚少,长年徘徊在贫困线附近。
再加上印度对初级教育投入的不足、税收政策的失衡,最终导致贫富差距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
另外,印度经济发展看似一片欣欣向荣,实则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严重失衡问题。
印度在部门或产业间的经济增长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一方面是服务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一直居高不下,而工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整体来看,印度产业不平衡主要受制于劳动力教育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印度人口众多,而且农村人口占比很高,但农业产值却一直很低。
印度的产业结构失衡导致就业岗位严重短缺,据统计印度每年至少有1000万个就业岗位的需求,而印度自身每年只能提供约100万个就业岗位。
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就业机会支撑,印度的“人口红利”就有可能转化为“人口灾难”。
最后,印度经济看似增速飞快,但其国内的基础设施长期落后,时间一长势必会拖累国家经济增速。
一国或地区基础设施的配备状况,深刻影响着其制造业和农业的发展。
世界银行曾指出: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增加10%,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将增长0.7%至1%。
但就目前印度的基建情况来看,交通、能源、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发展,均不尽如人意。
以印度交通为例。
印度铁路系统庞大、运行繁忙,是世界上最大的铁路系统之一,但由于建造年限久远,各线路普遍面临设备陈旧、故障频发等问题。
因此,目前公路承担着印度高达60%的货运和85%的客运量。
其中,高速公路只占不到全国公路网的 2%,并且只有四分之一的国道是四车道。
在印度所有类型的道路中,只有约占 47.3%的公路铺好了路面,此外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村庄没有全天候公路,城市交通也非常拥挤。
海运方面,由于印度海岸线很长,因此港口很多。
不过其港口普遍很小,且设施陈旧,港口设施卸载货物的速度非常缓慢,通常平均需要三天时间。
总体看来,印度交通基建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其经济增速,这个问题会在印度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逐渐凸显。
制造业繁荣假象
不光是经济发展问题重重,印度繁荣制造业的背后,同样存在诸多桎梏。
不同于传统发展路径,印度人走的是一条跳过工业化,直接从农业转向服务业的“捷径”。
这是一种服务业优先发展,以迅速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截止目前,印度服务业在其GDP占比中一度超过50%,而制造业比重只有15%左右。
这种“倒挂式”的经济结构,虽然短期内能迅速拉动印度经济增长,可劣势同样十分明显。
站在印度产业结构角度,服务业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工业发展,却无法替代工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持续性贡献。
而制造业若长期处于劣势,不单会阻碍服务业升级,还会导致印度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
为扭转这种局面,印度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所谓的“印度制造”宣言,誓要在2025年将制造业GDP占比提高到25%。
为此,印度人还制造了一系列详细计划,设定了一个又一个目标。
然而从结果来看,印度的制造业比重非但没有任何提升,反而逐步下滑。
2021年,印度制造业占据GDP的比重仅为14.3%,远低于25%的目标。
印度制造业发展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与内部外部双重制约。
就内部经济而言,印度妄图依仗的“人口红利”没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国内民众受教育水平限制,难以大批量投身中高端制造业岗位。
同时,“倒挂式”经济结构本就难以像传统工业产业那般,向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就业机会,从而导致印度大量劳动力,为了养家糊口,又转投农业。
另外,制造业良好生态系统的缺失,也是印度制造业难以真正腾飞的一大制约因素。
印度制造业本就基础薄弱,供应链不完整,无法形成灵活的中小企业生态系统。
以印度电子产业为例。
尽管印度在大力鼓励发展电子制造业,可本土缺少元件、模具的现实情况,导致其根本无法在国内打造完整电子产业链。
连基本的零部件都要靠进口,印度又谈何营造制造业良好生态?又凭何崛起为制造业大国?
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座世界组装工厂。
站在这一角度,“印度制造”2025目标想要实现,仍旧任重道远。
结语
经济增速全球第一、制造业发展欣欣向荣,本就发展潜力十足的印度,看似一副即将腾飞、复刻中国崛起道路的姿态。
但只要稍加推敲就会发现,印度经济持续增长的背后,仍面临着产业结构失衡、巨量人口难以转化为人口红利、贫富差距无从缩小等难题。
表面上繁荣发展的制造业,同样因为缺乏良好生态环境和工业化基础,面临着基础零部件短缺,必须长期依赖国际市场等问题。
而在以上种种难关没有被攻克之前,印度的崛起仍只存在于理论中。
参考资料
姚萌. 国家能力视野下的印度崛起[D].云南大学,2023
楼春豪.浅析印度崛起的制约因素[J].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4(00)
举报/反馈
CandyLake.com is an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Disclaimer: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only, this article does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CandyLake.com,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dvice, please treat with caution.
You may like
- 中国贸促会:全球经贸摩擦指数仍处高位电子行业居首
- 汽车林肯中国回应“林肯并入福特中国”传闻 蔚来乐道L60交付破2万辆
- 自動車リンカーン中国が「リンカーンをフォード中国に併合」と回答ウルレドL 60が2万台を突破
- 亿航智能联手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布局低空产业生态
- 百胜中国回购4.9万股股份 交易金额240万美元
- 盘点2024年全球股市:美国涨幅超预期 印度高开低走 韩国被尹锡悦拖累
- 美股热门中概股多数收跌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1.9%
- 米株人気の中概株の多くが下落ナスダック中国金龍指数は1.9%下落
- Cybertruck明天引入国内?特斯拉中国辟谣 但官网已上新
- 特斯拉中国召回部分进口及国产电动汽车